这是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亚马逊森林原始部族考察后,时隔20年撰写的非学术经典之作。好的社会学著作读起来就像小说一样精彩。之前看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便有如此感觉,阎的《礼物的流动》整体上也非常富有层次感。好的社会学著作便是如此,既有小说版的精彩,也有学术专著的深度和高度,让人甚为叹服。这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观察的深入是分不开的:缺少理论沉淀则缺乏厚度与深度,可能成为流水账的记录;缺少对所考察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则会显得浮于表面,如浮光掠影。另外生花妙笔也是不可缺少,否则就如同佶屈聱牙的外文翻译之作,就像哈耶克和康德的译著那样让人难以卒读(据说两人的著作用词句法非常复杂,要使译文同时满足“信达雅”非常困难)。
  回过头来再说这本人类学大师的非学术著作。读起来,首先满足好小说的标准,非常吸引人。一般来说,社会学著作是有关某区域人类社会的考察研究之作,探寻区域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现象的形成机理,以及对现象的解释。至于是如何采取一步步的措施来完成观察任务,学术专著一般不会详细解释。这本非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即在于此,这是一部描述人类学家如何开展探险的小书。就像《藏地密码》之类的探险小说一样精彩。
  当然,这不是小说,而是人类学家在巴西开展人类学考察的记录,包括开展考察前的准备,考察行进过程中的见闻与感受,与所考察部族的互动等。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全书以 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带着关怀、抛开高傲与偏见),根据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人类学专业背景),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小说般的引人入胜)和细腻的笔触(生花妙笔), 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借助人类社会学家的眼睛,作者得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开展基于社会人类学相关理论的解释,消解了旅行,科学,理性。如对船上无性别特质的塞尔日的观察和基于社会学中文化样式理论的解释,人们对旅游书籍中假象的热爱的原因、发生在某些部族中的青春期的特有历练等。

  再多问一句:我从这本书里收获了什么?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读这本书的目的比较简单,搜索社会学经典著作时查到的,一看豆瓣评分这么高,再加上作者又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宗师,没有理由不读。虽然本专业是经济管理专业,但对社会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经济学中也有结构主义一派,看看这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是如何利用结构主义来研究人类社会学的,可能会增加我对结构主义的理解,有助于对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学派的认识;另外,再加上许多有关中国农村社会学的著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带来收获,如费孝通、贺雪峰等人的专著。大师的高分著作,理论性不强,最适合我这种对专业性要求不高,同时又想涉猎的人来读。读了本书前两部分内容,收获许多,包括对作者文笔、专业知识、敏锐洞察力的由衷佩服。读书的过程中,这些让人崇拜的部分内容犹如一粒粒珍珠,捡拾的珍珠多了,就可以串起一串珍珠项链。
  然后呢?如何把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能影响(增加、减少、改变)本人知识结构或认知框图的部分内容有效嵌入我原有的知识谱系?

  本书哪里/哪些内容体现了结构主义中“结构”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