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科书。主标题比较容易理解,应该是关于农民家庭及家庭内部农业生产及生活(消费)的经济分析,虽然研究对象是农民,但研究单位是农户;不过,副标题就让人一下子难以转过弯来。仔细琢磨一下,原来是解释本书主题的:农业与农业发展,此处的农业仅限于家庭农业,由此便排除了集体农业、公司农业等其它形式。然而,农业及其发展并不是本书主体的全部,本书关注的是农民的经济行为,其中生产行为的对象是农业,农民经济行为的结果是农业发展。
  作为第二个版本,本书在保留传统农业经济研究主题(如效率、风险、耕地面积与技术变化)的同时,增加了部分当时研究的热点,如农户决策中的女性和环境保护问题。无论是传统研究主题还是新增研究主题,放在现在依然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虽然这本书写于1992年,至今整整30年,研究的问题依然都不过时。不过,历时30年,相关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关研究结论可能也已经被推翻。作为一本教科书,这本书对相关理论和思想的系统性梳理对于我们研究农民经济行为依然具有很大价值,有助于研究者对本领域形成系统全面认知。我国是人口大国,据推断,即使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80%,农业人口下降到5%,绝对量依然很大,依然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话题。三农问题永不过时,如果要研究三农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就一直在。
  全书分四篇,第一篇给出了全书研究的基础,包括对农民的经济学界定,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生产理论以及农民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之所以给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中缺乏必要的工具,来对农民生产进行大尺度的社会变革经济分析。
  第二篇叙述和讨论了五种不同的农户微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利润最大化或效率型农民理论、风险规避型农民理论、劳苦规避型农民理论(查亚诺夫农民理论)、家庭农业理论和分成制理论。为保持叙述结构的一致性,章节内容均按照基本概念的修改、理论本身的叙述、理论的变形与拓展、经验证据、经济政策含义及进一步分析的结构来展开。最近看学术期刊文章,有不少研究都默认农民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显然这种观点是狭隘的,也难以实现对不少农民行为的有效解释。近期有文献把风险规避纳入研究,把农民的目标理解为期望利润最大化,显然也是把复杂现实简单化了。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区分不同特征、不同具体环境下的农民生产和消费目标差异。社会学领域相关研究可以为此提供更多洞见。
  第三篇是对家庭内部关系的经济分析。第二篇是家庭层次上的理论,忽视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本篇通过引入新的概念,对家庭内部的女性行为展开了经济分析。
  第四篇从农户耕地面积、农业技术变化扩展了农民经济学分析。包括耕地面积与经济效率的反向关系、农业技术变化(机械化、作物新品种)的经济分析,这早已成为后来重点研究领域和话题。
  作为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初级研究生的一本教材,本书对数理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均不高,整体难度不大。这本书的另一特色或创新在于,虽然是对农民农业生产行为的经济分析,但并没有回避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其行为的影响,这在全书均有体现。同时,作为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作者又尽力避免对农民农业生产做出过分的经济学解释,从而低估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农民行为及其福祉的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