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著作。相比于主流的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的人数是比较少的,但在经济学的发展演变中,确是出过不少著名人物并作出过不少重大贡献,如门格尔、哈耶克、米塞斯、熊彼特以及本书作者罗斯巴德。
奥地利学派与经济学主流派别的观点区别,是比较大的。由于该学派人数较少,学派内部的理论观点差异相比于古典/新古典学派内部的差异要小的多。相比于以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学派,奥地利学派的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强调个体决策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反对统一计划和国家干预。
(一)如何基于奥派视角重写一部经济思想史
我们绝大部分经济学人接受的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所学理论及经济思想演变历程也是基于古典/新古典视角展开的。罗斯巴德这本书既然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来撰写经济思想史,自然也是想对当代奥地利学派的历史传承做个详细交代。考虑到影响经济思想发展演变的无怪乎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及学派,如何把奥地利学派的思想萌芽、传承等从中汲取出来,是摆在作者眼前的头等大事。果然,作者没有让人失望。罗斯巴德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第一,打破旧有的经济学发展演变规律的观念。
基于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科学是一个永远向着光明螺旋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约翰穆勒、马歇尔、凯恩斯等我们熟知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来看,无一不给人营造出经济学是一门日益完善且在不断发展中的科学。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摧毁了这一“辉格党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并不那么乐观。其实,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不少经济学家也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巴德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可能更像锯齿一样,后来的系统性谬误可能会排挤掉先前更为健全的健全范式。
此处,作者暗含了对亚当斯密的批判。由此引出本书的第二种方法,
即强调小人物在经济理论发展演变中的贡献与作用。
一谈起经济学,大家能举出的经济学家通常也就是那几位。历史上,又有哪些经济学家为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后,成为默默无闻的人物呢?既然本书是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的经济学思想史,自然要重新检视那些被主流经济学思想史遗漏或曲解,同时又对奥派经济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如西班牙的经院学派。在主流经济学的论述中,经院学派是一群生产成本的道德说教者,是劳动成本或生产成本价值理论的理论家。然而,通过罗斯巴德的进一步详细分析,发现经院派学者贯穿了13-17世纪,他们相信“公平价格”是在自有市场上基于“共同估价”而建立起来的价格。当然,生产者的估价是基于生产成本,而消费者的估价是基于商品所能带来的潜在效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主观效用论”者。经过作者考证,经院学派甚至已经发展出了初始的动态企业家理论,作者因此将其称为“原初的奥地利学者”。
至于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人能考证出经院学派的这些贡献呢?作者将其归因于英美学者的拉丁语水平不足导致。
第三,重新评价亚当斯密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既然奥派主张己方的理论是真理,自然就要对主流经济学为何会走偏做出解释,并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密进行重新评判。基于德裔历史学者埃米尔·考德的考证,认为斯密“拿走了完好的、几乎发展成熟的原初的奥地利的主观价值传统,并悲剧性地将经济学导向一条错误的路线上”,是锯齿型经济思想发展途径中的巨大“倒退”的开创者,由此彻底否定了斯密在经济理论创立中的贡献。
至于为何主观的效用理论传统繁荣与欧洲大陆,而劳动和生产成本理论在大不列颠以及后来的美国发展起来?考德将其归因于宗教的影响,前者涵盖的经院学者、法国、意大利等属于天主教的地盘,天主教主张消费是生产的目标,追求适当的消费和效用属于有价值的活动与目标;后者涵盖的大不列颠属于加尔文教派,强调努力工作和辛苦劳累是一件好事,而享乐充其量智能属于一种不得已的邪恶,一种促进劳动和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罗斯巴德则在研究中一再证实了考德的这些观点与推测。至于如何证实,就涉及到本书的内容了。本书虽然是一部经济思想史,但为了说明相关经济思想的来源,作者努力从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宗教和哲学思想等多个侧面来探究其思想成因。
(二)如何阅读这部基于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
在致谢中,作者提到,基于奥地利学派视角撰写一部经济思想史的创作动力最初来自另外一位学者的鼓励,要写一本与《俗世哲学家》针锋相对的著作。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出有用的资料并能够基于奥派视角进行解读分析,无疑体现了作者的雄厚研究功底。即在读文献之前,一定要在心里装着一杆秤,基于这杆秤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衡量分析。对此,作者采取了富于目标的撰写手法,即肯定符合奥派理论的经济思想与观点,否定与其不符的论点。如针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描述,作者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读出了社会分工的益处,但否定了柏拉图的集体主义乌托邦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反对赚钱和积累财富的思想,同时肯定了其所认为的“私有财产具有更高生产力和促进技术进步”,将其描述为相比于柏拉图的进步之处。但为何亚里士多德之后衰退,如斯多嘎学派等一些学派主张节制欲望,作者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另外,作为一部史,自然也要保持前后文的连贯,即一以贯之(一即后来的奥派思想)。结合前面所述,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不是持续前进的,更符合锯齿型。这种解释似乎可以用来说明为何基于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发展为何有前进、也有倒退,即便同一个人也同时具有先进和落后的经济思想。但这只是基于当代奥派这一单一学派视角的经济思想演变梳理,不能解释为何这些思想家同时表现出综合多学派的经济思想。这样的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就相胡适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思想史的梳理也是如此。归根结蒂,有关思想史或广义史学的研究就是从不同视角来讲述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或诞生过的思想的来龙去脉及承前继后关系。这本经济思想史中奥派的视角太过明显,如称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右派的集体主义乌托邦,这样以今日词汇来称谓古人思想中的概念的做法也过于粗暴,存在曲解古人思想和掩盖真实信息等问题。
作为读者,又该如何阅读这本书呢?篇首的译者序做出了回答。即跳出奥派看奥派。奥地理学派在推进经济学的发展中有其贡献,如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数效用理论)、边际革命,同时也存在不足,如相关理论仅适用于特定的经济环境、极端化倾向。针对这本奥派视角的经济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从中了解到奥派经济思想的形成、演变过程,认识到思想发展的曲折之处。在阅读本书的整个过程中,读者心中也应始终存有一杆秤,即奥派经济思想只是众多经济思想中的一员,现在一个奥派经济学家把所有符合当代奥派经济思想的概念、观点、分析逻辑及框架等都凸显出来,让我们了解到奥派思想的星星之火是怎样不断蔓延至今天的。当然,相比于其他经济思想的火苗而言,奥派的火苗只是在近代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辉煌过,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其他经济思想的发展背景,但不曾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