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些有关思想史的书,包括中国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最近又买了金观涛的《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和《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也是于思想有关的专著。实在是没有时间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下去了,一则没有足够时间,二者不能轻易进入阅读状态,导致效率低下。回想读过的同类书籍,看完《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序言。想就与思想有关的东西,写点什么。
  思想史,就是有关思想的历史,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把前人的思想按照形成顺序从古到今,梳理一遍,这也是最简单的。在梳理前人思想的时候,怎样把这些思想更有条理、负有逻辑的展示出来,是写作思想史的之前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这也是思想史不断出现新著作的根本。
  首先,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之间有派别之分,前后人思想之间有传承关系、也有创新。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之间还会存在相互影响,从不同阵营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有人说过,形成新思想的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前人的思想;二是所处的时代环境,环境包括时代大环境,也包括个人经历的小环境。为此,写思想史之前,如果要对某人的思想形成深刻理解,离不开对其前人思想的了解,以及对作者所处环境的熟悉。否则,难以形成准确的深入理解。
  其次,撰写思想史,需要要把前后人的思想之间的起承转合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否则就成了单纯的材料整理。如何把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人物思想链接起来,把哪些人物的思想纳入进来,则需要作者本人的思考了。同时,这也是最能反映作者自身功底的地方。一般来说,对思想史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解,是形成自己思想观点的前提。
  如何形成对前人思想的系统见解呢?有几种途径或方法:一是所处时代给予启发,以金观涛为例,当今世界动荡,区域冲击不断,国内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如何满足物质生活丰盈下的精神生活,形成对未来自身生活和未来世界的信心?这时候,从古人思想中汲取智慧是一条途径。当然,如果是但从一人或一个流派中汲取生存或生活的智慧,那就成了《于丹读论语》了。思想史则是从系统的角度帮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一把钥匙,让人们对纷纭变化的世界形成系统认知,减少内心的波动、困惑与焦躁。以此目的来梳理思想演变,更容易加深对类似社会环境下所产生思想的理解与同情,同时,结合后人的思想演变,帮助人们度过当前的一段难熬时期。
  另外一种方法是基于自己的学术理想、派别认同,为自己这一派别的形成树立正统地位。如罗斯巴德的《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经济思想史》即以奥地理学派的视角,追溯尚志古希腊,下至近现代的经济思想演变,从前人的思想和经济观点中找寻支持当代奥地理学派思想的材料证据,如有关效用、主观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脉络。
  还有一种途径是采用交叉的方法。东西方文明交流仍在进行中,现代思想与古代智慧的碰撞还没有结束。对此,可以将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思想概念与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交叉产生对传统思想的新解读,找出新的解读视角,形成新的系统见解。
  思想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涵盖了多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科学等等。由于科学与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之间有关思想史的论述呈明显差异。如,西方较多的是论述某一学科的思想史,这与古希腊之后的学科分离有关;而中国传统上讲究“天人合一”“一以贯之”等,以思想史的统称来概括。清末以来,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引入中国,不少学人尝试利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考察中国传统思想,并重新撰述中国思想史,同时这些思想史的陈述中也蕴含了历史时代背景的影子和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西方思想研究范式的认识加深,开始有部分学者认识到,东西方思想文化发展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用西方的研究范式来考察中国的思想史,会丢失掉许多中国思想中的精华,即“削足适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等。为此,还需要继续沿用中国古人的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史。 当然,随着东西方交流日益便捷和丰富,研究思想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的学者,通常都会同时受到东西方的影响。
  以上简单介绍了思想史著作不断产生的根源,即对前人思想进行负有创新的系统梳理。接下来需要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思想史?或者换种问法:为什么作者要撰写新的思想史?培根有句话“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摆脱自己的多元身份,是父母、也是子女,我们的举止言行无一不体现着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的熏染。难道你不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对自身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吗?我们很多人都不是智者,不能看清楚自己所处的时空环境,既然有人告诉了我们真实的自己,告诉了我们自己思想的由来,有谁能够拒绝这个思想之旅的邀请呢?另外,读思想史是为了实现“古为今用”,虽然读史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通过读史可以改变我们的意识,进而反作用于物质,实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丰收。
  但是,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选择的读史、广而言之有选择的读书,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如果是本专业领域内、或对自己的研究有益的史,自然是值得花时间认真细度的。著史或读史,预期达到的效果应当是促进自己对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形成更全面或多角度的认识。这些思想史通常非常专业,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而且也会常读常新。如果是非专业领域的思想史,即便感兴趣,也必须在阅读的时候提高阅读效率,尽快及尽可能地把握思想精髓,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可以适当跳读的。另外一些大众类的思想史著作,通常读起来不费劲,通常在书商的宣传或著作前言或序言中也会告诉读者这部“史书”的创新之处,在正文的阅读中,可能需要不时跳读,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跳过部分内容。
     关于史的著作
  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二版)、《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
   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第五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彼得 沃森 《20世纪思想史》
  麦克利兰《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金观涛《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轴心文明和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等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海因茨.D.库尔茨《经济思想简史》
  阿瑟·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
  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第三版)》
  范良聪《实验经济学简史 》
  大卫·C·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第四版)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