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思维训练之书,涉及到心理学、认知学等方面的内容。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是想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查了几本类似的书籍,这本书的评价还不错,于是拿来阅读。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内容: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创造力的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提高沟通效率。
  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内容,核心概念是思考,思考是能够帮助我们阐述和解决问题、做出决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动那个;思考是探寻答案、是获取意义。思考的最终目的是用来做决策,这就涉及到与思考相关的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产生阶段与判断阶段,两阶段在解决问题与决策时相辅相成。第二章讲了与思考有关的基础概念,包括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真理、知道(个人经验、观察和他人报道)与记忆(不是简单的提取,而是加工过程)、意见(表达喜好或判断)、道德。最后讲了理解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想起另外一本讲述因果关系的书《the book of why》,验证因果关系,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其中包含种种陷阱。书中提到的一点“因果关系往往是复杂的”,让我印象颇深,这也是我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常常把因果关系简化,把复杂的问题来浅显易懂的回答,这“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不公平的”(P46),书中给出的避免过度简化的技巧需要不断学习领悟。
  记得那些事件是极少见的,如果有的话,就是“恰好发生”。它们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受到明确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而且这些影响或许是最大的或最小的;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或远离的;是不可抗拒的(被迫的或者必须的)或可以抗拒的(是邀请的、鼓励的或启迪的)。
  需要记住,在人类事务中,自由意志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它常常和其他原因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社会变化的例子中,人们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和人口控制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去哪个城市工作(是一种经济现实)和人口的控制(是一种科学的发展)却不是个人的选择。
  要意识到这是一连串事件,产生的效果往往成了原因。例如,欧洲人口的下降引起了大量外国工人的流入,反过来,也会引起外国公民在本地出生率的变化,这时也会引起国内主流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改变。
  在处理人类事务的时候,结果是不易预测的。因此,在决定性的原因方面,你可能需要解决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就如同你在一件事中借助科学测量的方法)。换句话说,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概率很大的情况下,一些事情比其他事情更有可能发生,或者大幅度增加出现的情况,这常常就是产生的原因。两种结论中的任何一种都明显比小概率情况下的要强有力,但它属于短期的确定性。
  第四章的批判性评价,是对到、听到或看到的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质问,评估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与合理,即“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之前的观点认为,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最好方法是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询问读者更倾向于支持哪一方,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现实中,我们在读书时,往往在同一时刻只能接收到支持单一观点的信息,这对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是一个机遇和挑战。作者在此分别给出了批判性阅读的五步策略:略读(写作主题?作者对此主题的观点?提供了多少论据?论据是什么类型?)、反思(我对这个问题的什么观点使我对作者的观点产生了偏见或敌意,使我不能工整地对待和接受他的观点)、阅读、评价(术语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吗?是否使用了情绪化的语言?例证与主题有关吗?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例证?例子是否典型全面?引用的研究结果是否是偶然结果?引用的调查研究样本量如何?如何组织管理该抽样的?引用的信息源现在还有吗?引用的专家是否权威可信?是否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例证的结论是否合理或更合理?)与表达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