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疫情,催生了不少有关疫情、传染病、病毒的科普著作再度热起来,记得去年春天,人大刘守英教授就做了一个与疫情有关的报告。主要内容一下子想不起来,只记得当时自己是非常佩服和羡慕他的:竟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那么多与他之前的研究几乎无关的书籍,而且将其与专业结合起来做出那么多的系统性思考。当时因疫情封城,被困在大学教师公寓,说起来本人也有很多时间。不过,这些空出来的时间都转移到家里,生活中一下子多出不少事情,没有空闲时间看书,甚觉可惜,但也没有好办法。
与其它同事也曾吐槽过这类事情。没有时间做研究,心里干着急也没用。回想读研时的时光,多么好的一段读书经历啊。青年教师入职,也正是家庭事务增加之时,若有父母帮忙照顾还好,如果只是夫妇二人,肯定都需要两人做出牺牲。想想当年读过的《西南联大的岁月》,那时的先生们是怎么读过那段战争岁月呢?物质条件简陋,还要不时跑警报,竟然还可以做出那么杰出的研究,让人敬佩、羡煞。我该怎样学习他们呢?不容易学呢!
今年泰州挂职,虽说需要两地奔波,不过距离尚近,自己开车来回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另外,正好“摆脱”了家庭事务干扰,正好可以像暑假那样,静下心来多做些思考,看些书,也蛮好。
今天这本《人类大瘟疫》是从去年就开始放入购物车的书。正好现在有时间,就买下来读上一番。本书讲述了过去一个世纪发生的九次全球性流行病,关于流行病的科普著作已经很多,为何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好评,想必还是有特色的。看了正文前的两篇序,大致明了。其一,与作者的写作风格/叙述方式有关,本书中细节与危机并存。对于传染病史的描述,叙述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下去的耐心,为此需要在叙述方式或材料组织上下功夫。作者采用细节加危机的方式,就像用小说的方式讲述历史一样,很容易引人入胜。当然驾驭这样一个题目对作者也是个考验。幸运滴是,新闻学与历史学兼具的知识背景使其成为可能,并且效果还不错。其二,作者对传染病史的反思。本书不是小说,而是一部科普著作,读过此书,让我们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传染病的来龙去脉,包括它的背景、产生与发现、预防、治疗和暂告段落。基于专家、公众、政府官员、民众、媒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行为,我们有理由去反思,怎样才能避免瘟疫的发生,在发生时降低损失,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英文副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思考:恐慌、歇斯底里与傲慢。瘟疫是流言和恐慌的源泉、新媒体和线上社交距离的增加了恐慌情绪,甚至形成社会恐惧。人类对自己的过度自信导致瘟疫造成的损失被放大,更多人陷入死亡境地。
从过去的经历中我们又能汲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分析产生瘟疫的源头、造成瘟疫传播加剧的因素,应对疫情灾难中做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性的做出改进。
一本科普著作,首先是运用科普的语言讲述一大堆专业问题,运用细节的讲述引人入胜,让我们追寻作者脚步理解瘟疫的来龙去脉,获取知识;此外,在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启发我们反思,以便今后更好地应对传染病。无论是材料组织、行文安排、知识准确性、反思深度等,这本书都属于上层,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