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很厚,才读了10%。有几点想法:
1.书名翻译与原意不符。原著书名为《theorists of economic growth》,即经济增长理论家,主语为theorists,对应于本书要讲的若干理论家的经济增长思想;译名改为《经济增长理论史》,掩盖了本书的结构,体现不出以经济学家个体为核心的成书结构。(经济增长理论史的写法,可以以人为中心来写,也可以以经济增长理论的某一主题来写,如本书中的经济周期、相对价格、基本增长方程、投资与技术等主题)【翻完全篇,发现第二部分就是按照主题来写的,照此看来,这样翻译似乎也没有问题】
2.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六个古典经济学家中的休谟是否可以被称为古典经济学家呢?作者在第二章的开篇背景中讲到,古典经济学的源泉(或可以称之为初始动力)在于“以求将上帝之城转变成‘世俗社会’”,休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经济学只是其中之一,且占比很少。如果休谟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则孔子、孟子等也可以称为经济学家了,毕竟两位老人家也有许多涉及经济的言论存世。
3.虽然作者在陈述当事人所提经济增长理论/思想的时候,也在必要情况下介绍了当时经济环境对其的影响;但是,以今人的眼光和今天的理论为基准,来解释前人的经济思想理论,是否存在买私货的嫌疑?当然,作者在开篇绪论的就说过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贩卖私货,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创新解读。
4.从18世纪上半期到现在,不到300年的时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研究背景、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等已经有了不少变化,并得出了很多迥然不同的结论。其中,有些概念从无到有,有些已有概念的内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作者没有对这些概念作出明确区分。这很可能会掩盖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理论的基础差异及根源。 (前两章)
(以下为阅读每部分的导言之后所写)
本书第二部分论述的是被迈耶(Meier,G.M.)称之为“静态的插曲”的百年。古典经济学家之后的近百年里,基于发达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现实问题(P499,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何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实质地提升人类福利成为主要问题),经济学领域不再关注经济增长问题,而是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蛋糕的分配方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改革与福利、对精确分析的重视、引入边际分析方法加强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经济学成为了一个学术行当,大量经济学派产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同学派对相关因素的研究传承至今,形成了经济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的有效延续。不过,经济增长问题没有构成这一时期经济学家的主要关注内容,只有在需要时才会涉及。对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作者更换了论述策略,而是基于不同变量来展开,即人口与劳动力、投资与技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制成品与基本商品的相对价格、增长的极限、非经济因素等。
第三部分为覆盖1945年-1988年的经济增长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关注的焦点也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换。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回到了舞台中央,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已经是在继承了第二阶段经济发展成果基础上的研究,方法上倡导以数学的语言来刻画经济增长,形成形式化的增长模型;对影响因素的考量上,不再是18世纪具有广阔包容性的古典模型,而是从抽象、简单的模型开始;研究对象上,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不断繁荣。另外,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的不断积累,实证分析、比较统计研究使得经济研究成为经过常规专业训练即可开展的研究,对天赋的要求越来越低。当然,如果有经济学天赋,在经过系统经济学训练之后,可以实现古典经济宏观模型与现当代经济分析范式的有效衔接,不断将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纳入考量,则可以为推进经济增长理论进步和社会经济实践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部分为问题与展望。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对于经济增长,还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位置?作者基于不同国家经济分批次起飞的历史经验,认为下一批次国家的起飞特征已经显现,这代表了未来几十年里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核心特征。殖民统治结束、国内统一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新冷战构成了前三批次起飞的基本成分,新一批经济体的起飞是否能在和平中完成?现行国际贸易、政治体系规则需要重新定义,我们是否有智慧和运气达到一个全球普遍富裕、没有全球性挫折和灾难的世界?
这本书是罗斯托最厚的一本书,经济增长理论史,作者是资格来写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大咖来写经济增长史,他确实能够驾驭这个庞大的题目。而且,如许多评论者所说,作者是读了很多书的,而且是认真仔细批判性的阅读。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基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家的特点,在不同部分以不同的框架来组织论述,以内容为本,灵活的组织材料,这是一个创新,避免了简单的罗列;另外,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在结构上又存在一致性,按照人口与劳动力、投资与技术、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制成品与基本商品的相对价格、增长的极限、非经济因素等方面来组织,显得很有条理。最重要的是,针对不同方面的解读,向我们展现了罗斯托作为经济学大咖的思考,而非简单的分类整理材料。
当然,这本书的特色很罗斯托。作为经济发展史的著作,是否应该添加作者自己的思考?应该添加多少作者的思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是专门搞发展经济学,甚至经济发展理论史的,必须要在读过原著的基础上再读专业史,两相比较,形成思想碰撞的火花;然而,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不是专门搞发展经济学,甚至经济发展理论史的,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历史缘由,读史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然而,还是需要尽量多读几本主题相同的平行书籍,这样才能更客观地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