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也就是10月18号,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奈去世,享年93岁。关注的公众号里纷纷推出纪念文章,回顾科尔奈的人生经历、学术生涯和与中国经济/经济学学者的渊源。
科尔奈教授最知名的标签,莫过于出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研究者,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的,他曾参与匈牙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马克思的《资本论》将其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自身经历又让他见识了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的弊端。
上世纪7-80年代,适逢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科尔奈为亟需理论支持和引导的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经济研究提供了及时的方案。基于匈牙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革经验的理论升华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过河所需的部分石头。
科尔奈对中国的影响比看起来要大很多,记得我在本科时做的一场报告,主题是关于国企预算软约束的,这个名词即是科尔奈所提出的。此外还有其它词语,如短缺经济学、投资饥渴症、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目标模式等,是中国经济学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也是他们用以分析中国经济,提出改革建议最常用的工具。
2000年之后,科尔奈热在中国逐渐遇冷。这是好事,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热情,但决不能狂热。前面提到的那些词语并没有因为科尔奈变冷而逐渐消失,而是反复出现在相关的学术成果中。
科尔奈专辑 https://mp.weixin.qq.com/s/-hIZMgHGf9Q0WladwVQa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