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对以下疑问的展开:英国为什么会出现圈地运动?单纯是为工业革命后的工厂提供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工人吗?工业革命前期,瓦特改进蒸汽机后促进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毛纺织业怎么就变成了棉纺织业?如果说圈地运动是为了发展英国的毛纺织业,那么英国棉纺织业在工业革命后开始发展壮大,为发展毛纺织业而发生的圈地运动为何还在持续?

一、敞田制背景下的圈地运动前世今生

   敞田制是英国中世纪时期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与轮作制和条田制并列为西欧社会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圈地运动与欧洲早期(中世纪)的土地制度有密切关系。在英国发生圈地运动的同时,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圈地运动。英国圈地运动最为热烈,规模也最大,最具典型性。以下均以英国为例展开说明。
[Saw

1.1 敞田制

   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体制。中国是皇帝一家独大,而英国是地方领主权力大,王权较弱。在英国,领主占有他管辖区域内的土地,除了各级领主自己经营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给农民租种,成为农民的份地。这两种土地之外还有一些包括森林沼泽等荒地   在内的公用地,这些公地在法律上是领主的,但实际上是公用或无主的。
在圈地运动开始前后,英国的土地制度是以敞田制为基础。所谓敞田制就是领主将土地分为无数条田,每块条田的面积不大,并按照耕地的肥瘦、远近、干湿平均分配给农民。条田由田垄、犁沟以及其他一些界堤分隔开,并规定这些田垄和犁沟属于公田范围,不能强占。其实,敞田制的初衷一方面是便于耕种,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分清民田与公田的土地,避免占田的出现。因为常常有一些农民为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田亩,将目光集中在削减田垄或犁沟的宽度上。敞田制要求农民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将自己的土地无偿地向其他农民开放,主要是为了大家共同放牧以及拾捡柴火。可以看出,敞田制延续了自然经济中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特点。
   然而,敞田制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首先,每户农民分到的土地太过分散,不便于耕作,集中生产更不太可能,因而效率低下。其次,敞田制要求农民的土地在收获期之后要向其他农民开放,允许大家一起放牧和拾捡柴火,这会导致公地悲剧。最后,敞田制下生产的粮食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赫尔在《英国经济和社会史》中指出:“英国总人口在1700年大约为650万人。”大规模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而敞田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以上弊端导致敞田制在16世纪之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然而,这时的衰败并没有致命,更多的是一项制度的自然发展和演变过程。

1.2 早期的圈地运动

   早在12世纪晚期,英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小范围的圈地运动,这些最初被圈占的土地主要是农民的公用土地,其中包括森林、草地、池沼等,并未严重波及农民的耕地。圈地最活跃的是“擅自”侵占土地的贫农和正在兴起与发展的自由农。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主要是对没有地主的土地进行,这是人口增加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外向粗放型的耕种方式。不过,这时的圈地行为始终未对英国造成多少实质性影响。因为英国在遭受黑死病的侵袭之后(14世纪50年代),人口大量减少,荒地增多,幸存的人们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所有的土地。有限的圈地行为只是粗略地定疆划界的一种“确认产权”的行为,此处不让人种田,自有别处可以供自由农们耕作、生产。教区一些所谓的大面积土地持有者(贵族和教堂),不仅不限制农民耕种,相反非常欢迎。

1.3 地理大发现前后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进入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引发“价格革命”。据统计,仅16世纪内,欧洲便从美洲带回了64.2万公斤黄金、1440万公斤白银。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流动经过的地方,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贬值,这使得从事工业和农业商品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经济、政治交流不断继续,为优质的英国呢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作为传统的养羊大国,英国是欧洲重要的羊毛产地,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英国羊毛无以伦比的洁白与柔软。1300年,英国贸易出口总值为30万英镑,其中羊毛出口总值就达28万英磅,占整个出口总额的93%。1453年7月,英国在与法国的卡斯蒂永战役中失败。战败后的英国人把目光注视到羊毛上,但是不再满足单纯出口羊毛,而是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通过采取产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出口、技术提升和规模化发展等政策,为毛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在1470~1510年的40年间,英国呢绒出口量年增长率达到30%。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羊毛和呢绒贸易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保证着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支撑着英国的经济命脉。

   话说回来,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又为优质的英国呢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广阔的市场使得英国的毛纺织业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成为当时发展最快的部门,并推动了羊毛价格的上涨。大力发展养羊产业成为新一轮圈地运动最直接的原因。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先圈占公有土地,后来扩大到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薄持有农的份地。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分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圈地运动的扩大,与早期圈地运动的目的反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说早期是为了发展种植业,现在则是为了畜牧业而出现的“羊吃人运动”。这一阶段的圈地运动不仅发生在英国,在德国、法国等邻近地区也有出现。不过,基于棉纺织业在英国的重要地位,相比于其他国家,圈地运动在英国体现的更为轰烈。

1.4 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圈地运动

   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的统治阶级为加快圈地运动以获得巨额财产,但又不想付出代价,就通过《公有地围圈法》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从雇佣劳动制度和接受资产阶级剥削才能生存。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表示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二、工业革命促进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壮大

   与亚洲不同的,15世纪之前,棉织品在欧洲贸易很有限,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需求量很少。15世纪末,直接连通欧亚的新航路打开,欧洲人踏上印度的土地,色彩丰富和质量优良的棉织品让他们感到震惊,精良的平纹细布、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让他们眼花缭乱。17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时尚也发生了巨变。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上至王后下到普通商人,越来越青睐轻便又实用的棉布,以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典雅美观和时尚,单1684年一年就从印度进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印度棉织品不仅在英国国内受到欢迎,而且深受欧洲其他国家、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民众欢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利润最丰厚的商品,以精美横扫整个世界市场,控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英国毛纺织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遭到致命的冲击。
   不过,与占据着英国输出品王座的毛纺织业相比,16世纪棉纺织在制造工业中地位十分渺小。曼彻斯特是英国最早生产棉布的地方,17世纪初,以塞浦路斯进口的棉花为原料生产的粗棉布品质中等以下、数量不多。1640年前后,英国棉纺织业劳动组织和工具设备均仿照毛纺织业,数量和质量远落后于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织品,由于质地低劣,基本无人问津。
   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英国国会在1690年到1721年间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首先是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后来直接禁止进口印花棉布。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英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建立棉织业与印染业,学习印度提高棉布质量。
   随后的100多年里,英国将科技作为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采用和普及新技术,推进产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全面提升质量,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织品市场。1733年,英国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恺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工效比原来的织机提高一倍多。飞梭发明并广泛应用后,棉纱供不应求,急需研制新的纺机。1765年,曼彻斯特的织工哈格里沃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可同时纺八个纱锭的新纺机——珍妮纺机,把纺纱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八倍。1806年,英国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
作为棉纺织品原料的棉花,同样影响着棉纺织品质量。英国人以挑剔的眼光在国际市场挑选最好的棉花作为原料,出现了专门的购买类经纪人,负责到仓库中对一捆捆不同质量和产地的原棉进行检查,为经销商和纺纱工挑选出优质的棉花。1784年,美国棉花被运往英国,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水平使得美国很快成为英国原棉供应的最重要来源地。
   随着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而且价格低廉,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1828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18世纪后半叶,英国不仅不再向印度进口棉布,而且把印度当作制成品倾销地,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三、棉纺织业取代毛纺织业成为主要产业,为何圈地运动还在继续?

   综上,新航路的开辟为毛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无意间又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无产者。同时,给予新掌权的资产阶级政府以启发,甚至强制要求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以便资本家雇佣,为工厂提供劳动力。最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构成和各方政治势力,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棉纺织业取代毛纺织业成为主要产业,圈地运动还在继续,原因即在于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虽然棉纺织业取代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最大产业,但是,工业革命对毛纺织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毛纺织业本身也在发展。只不过,相比于在全球获取原材料的棉纺织业而言,英国的毛纺织业原料获取仍然仅限于英国有限的国土本身。而这,更加激发了贵族阶级通过圈地运动获取更多草场的动力。

补充、整个圈地运动过程是否充满了暴力?

   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文章对圈地运动是否血腥的看法存在很大不同。有的认为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贵族与农户签署协议进行,暴力圈地是少数之中的少数,否则英国这段历史上就应该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或起义。另一派则认为圈地运动对于广大农户来说是一部血泪史。综合本文前两部分内容以及在整个收集资料中的见闻,本文认为,早期的圈地运动中的暴力属于极少数,直到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为止。这段时期英国出现了黑死病,人口密度小,幸存人口所能耕作的土地有限,甚至可能还有贵族鼓励农户将低品位的土地开垦为耕地。新航路开辟之后,高利润驱使贵族阶级和新兴资本家阶级采取了系列手段将农民从土地上赶了出来,这时候的满足合情合理合法的圈地应该属于少数了。原因有二,一是人口总总量增加,二是高利润驱使。其实,引起绝大部分人关注的“羊吃人”运动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中发生的显性暴力事件应该也是很少的。绝大部分圈地过程是通过领主或农场主对与农户的原有产权协议重新解释,或拒绝签署后续协议来进行的。这样,即便是诉诸法律,领主或农场主在内的贵族也占据有利位置。暴力的圈地是不到万不得已而采取的下下策。
   换个角度想一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不正是这一时期的英国人开创的么?资本主义工厂下的工人悲惨现状的资料还少吗?联系当下,英国在新冠疫情前期采取的“群体免疫”导致的大量人口死亡、美国在整个新冠疫情期间的几十万人死亡,这些死亡者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中的弱者,这些人的结局与圈地运动下的农户、资本主义工厂中的工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作为旁观者,我只能对这喜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员,他们虽然心里充满了愤恨,但在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面前,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那些美化圈地运动的文章,我想问的是,关于圈地运动的残酷历史资料真的就没有么?亦或是作者在搜寻资料时戴上了有色眼镜呢?


时间节点        |     主要事件   
----------------|----------------------------------------------------------------------------   
12世纪晚期      |     英国部分地区出现小范围圈地运动,侵占土地的主要是贫农和自由农,土地类型主要是农民的公用土地,其中包括森林、草地、池沼等   
1470~1510年     |     40年间,英国呢绒出口量年增长率达到30%。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羊毛和呢绒贸易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   
15世纪中后期     |     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为了绕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封锁,他们决心在海上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先后开通了新航线和发现了美洲大陆(1492年),以及实现了的环球航行(1519-1522),为优质的英国呢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   
15世纪中后期     |     直接连通欧亚的新航路打开,欧洲人踏上印度的土地,看到让其感到震惊的棉织品。   
16世纪           |     圈地运动扩大了牧羊场,增加了羊毛产量,为呢绒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英国毛纺织业进一步脱离旧有的生产方式,手工工场更加扩大,极大地扩展了呢绒的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565年           |     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英国麻纺织也达到辉煌时刻。   
1640年前后       |     英国棉纺织业劳动组织和工具设备均仿照毛纺织业,数量和质量远落后于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织品,由于质地低劣,基本无人问津。   
17世纪晚期       |     欧洲社会时尚也发生了巨变,印度棉布让英国各层次的消费者为之倾倒,成为典雅美观和时尚的代表   
1690年到1721年     |     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印度棉纺织品进口,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本国棉纺织品质量。   
1733年          |     英国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恺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工效比原来的织机提高一倍多。   
1765年          |     _曼彻斯特的织工哈格里沃斯,设计并制造出一架可同时纺八个纱锭的新纺机——珍妮纺机,把纺纱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八倍。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  议会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认定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属于合法。从十五世纪开始的、持续了三百年的圈地运动,到达了最高峰   
1784年     |     美国棉花被运往英国,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水平使得美国很快成为英国原棉供应的最重要来源地。   
1800年     |     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   
1806年     |     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出口份额超过毛纺织品   
1828年     |     英国棉织品出口额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1845年     |     英国的圈地运动逐渐结束   
1850年     |     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的棉花。   

参考资料
[1]倪正春.英国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暴力性——基于农民土地保有权的解读[J].中国农史,2019,38(05):110-120.
[2] 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2):12-13.
[3] 禹继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J].学理论,2010(33):132-134.
[4]【真相】英国崛起与衰落——毛纺、棉纺的竞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https://www.sohu.com/a/214366451_810202
[5]英国圈地运动的真相与启示https://view.news.qq.com/zt2010/ygqdyd/bak.htm
[6] 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https://page.om.qq.com/page/Ouy8ELpRTFcgRZskRnT_fHsA0
[7]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开始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30794/answer/1044286951
[8]. 圈地运动”为什么没有引起大规模社会动荡?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6531

技术支持: Markdown Basics https://markdown.com.cn/extended-syntax/tables.html
https://rmarkdown.rstudio.com/authoring_basics.html
https://rmarkdown.rstudio.com/lesso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