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读书,皆要带着问题和兴趣去读,才能获益最大。这本书的作者黄宗智先生的学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其基于日本在中国侵华时期的调查资料,先后撰写的两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早已令人敬佩不已,尤其是对大量资料的整理梳理工作,尤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这本书,是在北京上学时买的,买后不久即看了一部分,解答了我对“隐性农业革命”的疑问。后来就没再继续往下读了。
   去年,“内卷”一词在国内火了起来,我在《发展经济学》课堂上跟同学们谈及这个词语,告诉他们国内最早使用“内卷”一词的是黄宗智,“内卷”是对民国时期长江下游农村经济发展现象的描述。由于旧中国当时的工业规模有限且扩张速度较慢,长江下游的农户面临的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只能选择在有限的农村区域范围内创造产出。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人口密度变大,但这些人拥有的土地资源保持不变,导致新增人口的边际产出不断递减。总体上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变大,基于经验的农业耕作、桑蚕丝等技术掌握和运用的日益炉火纯青,资源配置在农村地区已经最优,但是大家生活的一直都很贫困。
   通过阅读《隐性农业革命》一书的导论,我早已理解隐性农业革命的含义及所指,但正文内容一直迟迟没有阅读。从北京到扬州,这本书也一直摆放在书架显眼的位置,自己总觉着做农经研究的人,放着这么经典的专业书籍,仅仅只是读了个开头,没有全文看下来,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渐渐地也成了心病(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其它不少专业书籍,明知道很经典,读过之后肯定会获益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读完或再读一遍,心里总觉有缺憾。作为读书人,感觉亏欠许多)。趁此机会,边读书边做笔记,也算告慰自己的内心,做个交代吧。
   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编
   通过纵向历史对比,作者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农业从内卷到隐性农业革命的命题。18世纪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变迁主要体现为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投入的增加,从水稻转入棉花和蚕桑,劳动投入分别增加到18倍和9倍(含纺纱织布和养蚕缫丝),但收益仅增加了三四倍,呈现出明显的边际劳动产出递减现象。18世纪的英格兰得益于畜力的使用,形成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轮作格局,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两者路径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土地/人口的“要素禀赋”不同。【显性农业革命:英国的古典模式,通过畜力和机械化使用节省劳动力和提高劳均产出】
   作为最早实现经济发展的东亚国家,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进入人口低增长阶段。1880-1950年代是现代要素(主要是化肥和科学选种)开始投入的时期,工业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作者称之为“工农业的相互推进”。作为对比,中国的现代要素投入时期为1950-1980年代,此时人口增长速度接近于农业产出的增加(2% VS 2.3%),虽然工业产出增长速度很快,但受限于当时抑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只能留在农村。农业现代要素投入增加使得粮食产量增长,新增农村人口数量增加,农业经济持续内卷,如拖拉机的引入使得长江三角洲由一年两茬变成一年三茬(早稻-晚稻-冬小麦)。生产率几乎停滞,城乡差距拉大,作者称之为“没有农业发展的工业发展”。
   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现代化始于日本统治时期(灌溉基础设施增加,化肥被引入),由于现代要素的投入(时值绿色革命,主要是化肥和科学选种),总体上表现为农业产出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水平,使得城乡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1980年代末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显性农业革命:东亚模式或绿色革命,通过化肥和科学选种提高产出,同时农业产出增长高于人口增长水平】
所谓隐性农业革命,指的是由于收入增加带来的饮食消费结构转变,使得农业生产结构由低质农业(粮食)转向高质农业(果蔬肉),从而为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可能;另外现代农业技术(如大棚技术)的引入使得新农业虽然比旧农业的劳动更密集,但总体上能提到劳均收益。综合以上需求和供给方的变革,从而实现了隐性的农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结构的变化,高值产品增加,而非产出量的增加)。
未来的中国农业向何处去?是走向印度那样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实现大多数国民实现小康的“和谐社会”?如果强调“龙头企业带动”,很可能会向印度那样分化为少数农场主和大多数的无产农业工人。当然,之所以还没陷入如此困境是因为我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以小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合作组织,尤其是因“纵向一体化”需要而自发兴起的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才是真正为了耕者利益的组织。
   第二编
   第二编描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形态,并基于现代社会形态给出了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包括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民工等在内的非正规经济部门仍在持续扩大,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率低,需要国家介入为其建立有尊严的工作条件,否则就沦落为走效率为先,贫富差距悬殊的资本主义道路;其次是占大多数人口的“中间阶层”,这些人是包括经营自家农场的农民、小商小贩、工匠、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等在内“自雇”人员。他们既不属于无产阶级,也不属于剥削别人的资产阶级,他们即使经济意义上的中间阶级,也是政治意义上的中间阶级。未来中国向何处去?这群占人口大多数的社会形态可能会朝着区别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原教旨市场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方向演变。这本书给出的中国乡村的出路是以小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组织。
   当然,第三条道路的实现离不开现阶段政府政策的调整,即通过地方干部审核和奖励制度的实际运作,将原来的“唯GDP”指标调整为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指标。
   书籍详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29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