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最近在看的三本书(陈锡文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展望》、李培林的《另一只只看不见的手》和约翰逊的《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是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的旧作了。在经济学领域,每年都有大量的著作出版,令人应接不暇。然而,能够在十年、二十年后还能被人捧读的书籍占比并不高,能够被再次捧读时,差不多此书也已经成为半个经典了吧。
今天谈的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选集。作者是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盖尔·约翰逊,书是由他的两位中国学生林毅夫和赵耀辉编译的。可能,即使是农经界的同志,对这个约翰逊也不太了解,但是,提起林毅夫,其名声应该是超出农经界了。改革开放之处,约翰逊和舒尔茨(没错,就是那本《改造传统农业》的作者)受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邀请来国内讲学,其中一站是北京大学,林毅夫因其出色的翻译功底和经济学素养给舒尔茨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后即获舒尔茨之推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成为舒尔茨的关门弟子,同时也成为盖尔·约翰逊博士的第一位中国学生。
这本书收录了约翰逊教授的23篇论文,初版于2004年。在正式翻阅之前,我也不清楚约翰逊是谁,但在看到编译者的名字,乃至读了两篇序言之后,便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只因之前因家事琐碎,初为人师,一度没有读此类书籍的环境和心情。值此暑假,扬州爆发新冠疫情,妻女送归老家后独自一人被困扬州,反而多了平时难得的时间和空间。遂带着学生整理上学期收集的实验数据,撰写了两篇论文初稿。现在新学期刚开始上课,课余便再次翻出此书,仔细品读。
截至目前,才看了前6篇论文,差不多全书的四分之一,但也已经由衷地对作者敬佩不已。这几篇文章都是有关于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都围绕中国的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改革展开。其中两篇是对当时国际上《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疑问的回应。作者对此很有信心:中国人完全能养活自己。不过,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整体更好地发展,中国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行,甚至未来的改革会比之前的改革更需要魄力。此之谓这几年政府常说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但在当时,二十多年前,当时的改革如火如荼,老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时出现的时期,不少人对改革提出质疑之时,作者充分肯定了改革的结果是利远大于弊的同时,还指出未来的改革需要更大魄力。这在现在看来,作者的眼光无疑是深邃的,对当时中国的观察是准确的,对未来中国的改革之路认识是客观而精准的。
以今天学术论文的视角来看,这几篇文章没有计量模型、缺乏专业的学术用语,整体上似乎有些浅显了些。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当时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的认识是很深刻而独到的。在而多年后的事后看来,作者在文中对改革之前中国农业经济的把握清晰,对改革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农业经济认识准确,对21世纪的中国农业经济、乃至经济整体的发展给出的对策建议也是非常中肯和客观的。比如,
如果这种情况(到2030年,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例的10%以下)没有发生,那么农村人口的收入将更加滞后于城镇居民。把用于价格支持的资源投入于帮助农村人口完成这个巨大的资源调整,会使农村人口得到更多利益。……这一类的帮助该以下列形式进行: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使其在质量和普及率上达到城镇地区的水平;显著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公路、供电和其他公共服务);为农村非农企业提供易得的信贷;放松对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限制。如果中国的城镇居民不希望来自农村的大规模迁移,就需要使农村地区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高的产出价格对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人来说,并没有显著的长期利益,特别是当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的时候。只有当劳动力进行调整并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接近城镇工人时,城乡之间巨大的收人差距才会显著缩小。
二十年后再来看,这不正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政府一直采取的措施吗?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耕地使用权抵押、土地制度改革等等。都是在完成资源调整,实现城乡协同发展。这些对策建议的提出来自于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入观察和科学理解,深入观察需要走进中国经济改革内部,科学理解则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储备。例如,79页的一则脚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为何中国在粮价高企的1994年出口的粮食反而是最多的。细节之处见功夫。作者为此专门咨询了粮食国际贸易的决策过程。
要知道,当时中国经济正值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那怕是我们中国学者内部,也存在很多声音。约翰逊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发挥在那竟然有如此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这无疑不令人惊叹。“着局者迷,旁观者清”,可在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认识也是很多说法,“中国崩溃论”尘嚣甚上,“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世界上带给中国政府很大压力。约翰逊在那时的舆论环境下,给出了自己响亮的答案。在我看来,这不仅仅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改革观察之仔细和深入,理论功底之扎实,也反映了他的正直和学者风范。近年来,林毅夫教授的言行表明他也在践行着同样的理念。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逐年下滑,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中速增长阶段,林教授还在利用韩国、日本、美国等历史上的经济数据一遍遍证明,“未来10年8%的潜在增长率”,从而被很多人质疑和嘲讽。这些嘲讽的人认为林教授成为了中国政府的喉舌。但是,翻看那些人的言论,只有情绪而已,拿不出一丁点证据。林毅夫教授“8%”的结论是凭借他多年来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经济的现实观察得出来的,众人嘲讽抵不住他继续展开自己的研究。“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少数人能否禁得住糖衣炮弹抑或冷言风语,继续宣讲自己的坚持,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几点上,林毅夫教授继承了约翰逊教授的衣钵。
总结:成为优秀的经济学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借助正直的学术风范,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开来。最终,历史将证明你是对的。而你,也必将为后人敬仰。
图书详情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9304/
技术支持:
1.正文字体大小调整 http://www.voidcn.com/article/p-hftqumjv-bva.html
2.首行缩进两字符:https://www.jianshu.com/p/22f365617f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