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我具有不錯的外語能力以及數理邏輯。英文能力讓我能夠有比別人好的語言條件能爭取更豐富的資源,數學能力讓我獲得比別人更優秀的邏輯基礎。我們家是農業家庭,我爸是葡萄農,但家裡的教育並非刻板的傳統觀念。從小我爸就特別重視我的教育,他深知這行業的辛苦和辛酸,極力避免我也剩這個選擇。我從小就學了很多學術才藝,例如珠心算、英文之類的,那些學習的過程在以前的我看來只是一項負擔,直到現在需要時才知道當初的準備都是值得。而這些準備也讓我今天有稍微強項的英語及數理優勢。
在身為學生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頭痛的,大概是需要上台報告或是演講了。從小在表達事情時常常會偏題或是言不及義,身邊的師長也常常批評我的表達能力欠佳,甚至我跟我爸講事情時他都會抱怨“你在說甚麼?”當時的我是極度挫折的,一方面也知道自己詞不達意,再加上外在的批評回饋到自身的自我否定,這樣一個負面循環讓我在這方面備感自卑。尤其在剛進入大學時,眼前排山倒海而來的表達類作業“壓力”,以及課業上不及身邊同樣競爭力的同學們,被種種挫折感壓迫得無所適從,甚至開始覺得自己不夠格待在這個環境。
在大學的前半,我一直是盲目地應付考試及作業,可想而知那樣的內容及成效當然不會太好,更甚者,開始失去學習的動力。但隨著時間,伴隨著自我認知,逐漸理解到這些所謂的“壓力”只是遲早得面對的缺點,因為這些能力都是將來必備的核心技能,而自己是有辦法補足甚至稱為優勢的,慢慢的對這些缺點的態度有了轉變。透過更扎實的理解、花比別人多的時間準備和練習,以及更多團體報告的經驗累積,狀況開始有了改善。慢慢的發現在報告完之後會收到教授的稱讚、同學的推派,逐漸形塑這方面的信心。從這些討論的過程中,慢慢理解到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並從原本的敷衍了事態度轉為享受不同思想個體交流所帶來的樂趣和成果。更意外地發現了和那些頂標 GPA 學霸所不同,我獨有的優勢,或許在學業成績上我望塵莫及,但我善用自己的優點,將團體內部成員的想法互相激盪,並透過我的表達方式,讓原本枯燥的必修課報告主題變得特別有趣,最後獲得的成績也證明熱情是能力的一部分。
以上種種轉變以及正面回饋,都成為我在精進並發掘自己的動力,並透過之前主動在課外活動所累積到的人脈,讓自己有更多機會能展現並精進自己。例如在友會時所建立起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受邀擔任活動講者,弭平高中對於大學想像和現實的落差。在南臺灣最大的科系博覽會單車節擔任講者以及內容的策畫成員,趁這次學到很多不同領域傑出前輩的思維。在自己其中一項興趣,騎車中,和朋友一起策畫了一個活動,擔任車聚的主辦。這都是透過過去所累積的種種,和自己的興趣及長處結合的例子。從這些經驗中更讓我清晰了自我認知,我其實喜歡發言,樂於受眾人注意,並享受這些過程。
切回了主軸,聽說國外的學風很自由,師生關係和課堂氣氛也沒有華人環境這麼嚴肅拘謹,在印象來說華人是不擅表達想法、內斂的民族,究竟這是事實嗎?因為這和我的自我認知相悖,難道這是自我感覺良好?或許往外出走,去見識所謂“有話直說”、“問到你哭”的學習環境以及“一周一小講”、“三周中大講”的挑戰來認清自己是否自視甚高了。
另一方面,我自覺在這個環境下屬於愛玩的個性,但聽說國外的人更愛玩,玩得更瘋更誇張?同時,他們又能在學習領域下達到優秀的成績。對我來說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又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那得要很清楚自己所做所為的動機、目標、熱忱耶!這也是我極度想認清的差別,究竟華人和歐美家庭教育思想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對於目標追求以及生活態度的落差,乃至於影響了最終的成就及自我實現。
但是修但幾壘,我這不就是“崇洋媚外”嗎?一味的抬高不屬於自己的美好幻想,不斷的貶低自己所處的背景環境,難道真是如此嗎?華人真的像刻板印象所塑造的那樣一文不值嗎?人種所造成的差異真的有這麼明顯嗎?問號只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在尚未親自體會差異之前,做任何定論都是無意義的。
若自己已找到足夠的問號,能夠在出了國門之後在陌生環境希望獲得一些答案或是啟發,又剛好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能力也同時具備(英文、交流能力、推銷自己的能力等等)。又想趁這次機會好好思考未來,或許(也或許沒辦法)透過這趟為期半年的學程以及經驗得到不同的聲音,豐富自己來幫助往後看待困難有更全面的思考邏輯。剛巧,也想趁這次去看看世界有多大,去開拓自己的生活圈,去接收這世界相異文化所帶來的衝擊甚至改變,去探索、考驗自己的心態,理清自己想出國留學的想法是否為跟風炫耀還是真的想要。
回頭審視,自己不具有單純出去玩個幾個月的本錢,也不想浪費錢這麼做,很巧的是,學校提供了這次機會讓沒有太多能力的學生能夠以最低支出的方式來獲得最多元化的體驗,對我來說是最適合的管道,不如就透過交換出去看看吧!
實話實說,我一開始在查詢簽約學校時最想去的其實是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那理符合了我所有興趣的集合。但一來花費是一個很大的考量,紐西蘭的交換期間花費相較之下是筆龐大的開銷,再來最近幾年也沒有名額釋出,因此就把腦筋動往其他國家。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心態,在甚麼資訊都是別人提供而非親自體驗的狀態下,或許去到哪邊獲得的經驗都是豐富的,抱持我這種動機的話,就不需要太執著學校和國家吧!
會選擇捷克其實也是意外之選,透過這學期的名單,我才開始萌生對東歐國家的興趣,也是透過這次的探索,才顛覆了我對於歐陸國家的既定印象。一開始的目標當然是想往歐美人種豐富的環境去追求,一來是為了驗證我對於人種差異的疑惑,再來是既然都要出去接受文化衝擊了,當然得選和自己差異最大的啦!透過對各提名學校以及國家的深入研究,我發現去到東歐國家,乃至捷克是最值得的選擇,理由有以下幾點:
在東歐眾多學校之中做比較,我試著篩選出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學校,我主要根據國家、城市、學院類別、課程等等來做評比。Masaryk這所學校所包含的學院其實很多,和成大類似,是一所綜合型大學。其中,我認為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是最適合我的學院,因為我本身就讀和商學類別相關的統計學系,未來想要往財務金融方面深造,因此我認為選擇相關學院對銜接和幫助會提升許多。
再者,Masaryk 位於捷克第二大城Brno,生活資源和交通便利性是足夠的,又不會面對到騙觀光客的布拉格物價,對於要去住半年的交換學生來說是一時之選。
根據 Masaryk 的規定,交換學生一個學期必須選到超過20ECTS的課程,ECTS(European Credits Transfer System)應可視為歐洲統一學制的學分數,方便交換校之間轉換學分。經過研究,我大概列出了我會選的幾門課:
第一門課是密集式課程,時長為六小時,在迎新週的時候教授,並且透過網路授課的方式,學費為 200 克朗。該堂課的目的為使交換生能在捷克多少學會一些日常捷克語。
第二門課是一門專業課程,從學分數就能看出負擔比較重。這堂課主要教學生如何利用數理工具來解決經濟問題。授課目標為讓學生能夠在處理經濟問題時有專業的數理最佳化解法能力,運用到的軟體有Matlab和Excel等等。我個人覺得很有挑戰性,同時又能考驗我自己在陌生的語言環境下如何學習新技能,剛好為是否真有能力出國留學做一個考驗。
第三門課是在講述文化對經濟的沿革和發展,包含了過去的歷史演進、現況、架構以及發展影響。感覺在課堂上會有很多需要討論的議題,正合我意。
第四門算是一門實務課,從小到大參與的英語教育都缺乏了表達這項能力,就連外師教授的內容到最後也成效不彰。希望能在國外的教育現場下,在增進英語表達技巧的課堂獲得收穫。
第五門課應該可以算是我在這項清單中覺得最在地連結的課,這門課講述了脫離共產經濟體後的捷克所遇到的問題,包含了社經結構的變革以及改革的過渡期,更介紹了區域發展這項政策對捷克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個部分,我列出了三個我認為對這趟旅程會有幫助的行前準備:
到了當地之後,我也大概列了一些計畫希望自己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