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旭
2019-01-06
安全事故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安全标志警示效果丧失是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安全标志研究方法可以从传统行为层面进一步延伸到生理层面
信息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
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信号感知两阶段理论(Hazard Perception Two-Stage)
事件相关电位(ERP)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生物反馈技术
眼动技术
…
ERP是一种直接测量被试对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电生理技术。
针对以上对于安全标志的研究的介绍我们将研究点聚焦于安全标志属性特征的研究。而警告标志的周围形状作为其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部分,不同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在早期的研究中,Michael a.Rodriguez发现,被形状包围的文字标识比没有形状包围的标识具有更高的依从性,而且只有与形状结合使用时,颜色才具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周围的形状是警告标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odriguez, 1991).
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警告标志的周围形状是否能起到警示作用,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答案。
Yu Rui-feng等人认为,一些形状可能对危险信息的传播有增强作用,如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而另一些形状可能对危险传播有减弱作用,如矩形 (Yu et al., 2004).
与上述观点相反,Brewster认为从某种角度看,周围的形状会使信号词更难读 (Brewster, 1995).
Stephen L. Young认为周围的形状使警示标志难以辨认 (Young, 1998).
P200——注意力
N300——情绪
P300——认知
LPP——情绪强度
在本研究中准备采用Oddball的实验范式,分为靶刺激和非靶刺激,靶刺激主要就是桌子和椅子,非靶刺激就是两种(正三角形和圆形)边框包围中性图案符号的警告标志。
EEG数据是在被试做实验的过程中连续采集,通过Neuroscan Synamp2放大器采集,同时使用64导联脑电帽采集被试的脑电信息,同时收集被试的眼电信号。在线收集数据之后,离线进行数据的分析。
然后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方法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自变量为边框形状以及电极点,因变量为某一时间窗的平均振幅。分别计算四种ERP成分的方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