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真的大失敗了嗎,初探台灣現行罷免制度下的策略選擇與民意調查結構分析之間的關聯性

Author

藍亞鑫

大罷免真的大失敗了嗎? 初探台灣現行罷免制度下的策略選擇與民意調查結構分析之間的關聯性

藍亞鑫

一、前言:

台灣在2024年的十六任總統及第11屆國會議員選舉中,於民主化的過程中第二度迎來朝小野大分立政府的困局,選舉的結果大致底定後即有論者提出,賴清德總統與立法院長韓國瑜的勢力版圖終將迎來碰撞(馬司庫,2024),其甚至認為兩者在這一屆國會將迎來一次持久的交鋒,這兩股勢力於2024年開議後兩邊持續爆發肢體衝突,於前後進入蔡英文執政的末尾以及賴清德執政的初期,爾後兩邊肢體碰撞進一步升溫,藍白於新的國會首次聯手抵抗民進黨政府,即選擇延續過去極具爭議的大法官釋憲,挑戰我國五權分立憲法的問題,亦即國會職權行使法修法以及刑法部分條文的修改,於整體修法的過程亦爆出即具爭議的事件,<立院續審國會改革法案,柯建銘控藍白聯手賣台>(公視新聞,黃子杰、張梓嘉2024/5/21)以及<台灣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BBC李承欣,2024),引起雙方的支持者坐立難安,進而爆發由國民黨主辦的藍鳥行動與民進黨所主導的青鳥行動,當時立法院院內一面爆發激烈的暴力衝撞,而在立法院外則有公民團體在複刻太陽花學運的精神試圖佔領立法院,當時,立法院台灣民眾黨總召黃國昌委員透過直播方式向外界介紹立法院內的動盪與不安,相關狀況能參考國昌委員的頻道影片,相關影片非常多包括院會解說part1~part4時間點橫跨5/21~5/28共十部影片,後來更使得三方深具法律專業的立法委員,持續的上各個頻道的節目持續分享三方不同的觀點與解讀,相關影片能參考黃國昌的部分有<國會修法程序、法條、定義都有問題?變的是太陽花還是黃國昌找本人直接問清楚>、沈柏洋的部分有<以及在野時喊擴權,執政後改喊濫權?民進黨到底想不想推國會改革?>、<倉促修法比不修還糟?改革五法通過立院管太寬?ft.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蘇彥圖>,此時的公民社會持續的論理交鋒,針對我國的國會職權行使法各家思考能夠說是盍各言爾志、十分模糊,但社會還尚未充分思辨完成隨即於七月份即進入司法院的訴訟過程中<113年度憲立字第1號立法委員柯建銘等51人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合計4件聲請案─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條文等案113年7月10日準備程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憲法法庭召開<113年度憲立字第1號等─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條文等案113年8月6日言詞辯論>,於司法院的網站中能查詢到相當多的法學專家學者站在民進黨方來進行思考也就是認為國會職權行使法是一個擴權法案的角度來論述,能發現相關的文書有財團法人律師公會-台北之友會、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法庭之友意見書、財團法人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科技法學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憲法學會、後續於當年十月二十五日做出違憲的判決,黃國昌委員於當日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官員於國會說謊不用罰,該制度獨步全球,引發藍白支持群眾的不滿。

另外一方面,當時民間社會已經在醞釀大罷免的仇恨情緒,緊接這下一個爭議則接踵而至,<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法過程,民主進步黨召開記者會認為此舉在掏空我國國庫的年度收入,並試圖掏空中央政府,<《財劃法》修法引民進黨反彈,南部5縣市長抗議擴大城鄉差距>(黃子杰、吳嘉堡,2024/12/25),隨後我國大罷免潮正式開啟,針對我國大罷免浪潮,筆者所挑選的資料是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當中第五題、十二題、十七題、十六題、十八題、二十一題、二十二題、二十三題,作為研究中的自變項,並以民調問卷中直接測量人們對於罷免制度的看法的第十四題為依變項,並以問卷中的第十四題為中介變項,因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試圖分析罷免制度的門檻如何被政黨與民間的公民團體操作與使用,在台灣的罷免制度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其門檻過於低容易使得該制度成為政治報復用的工具,所以筆者挑選的自變項所測量的概念有民主制度、兩岸關係、美中台三方關係、族群認同、政黨認同,並試圖透過對於報章雜誌、評論與學者觀察等來爬梳罷免制度的操作方向,在筆者所檢索的資料中Focus Taiwan提到大多數人支持罷免制度與立法機構對政府的監督,這引起筆者的好奇,如果人們支持罷免制度那麼應該會選擇罷免反對陣營的藍白方才對,可見得人們對於罷免制度的想像是非常的不同,或許混雜了許多公民團體的訴求並透過選民自我的獨立思考或許也受限於芬諾悖論,因此筆者延續對這一現象的反思,試圖將本文的研究為題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整理出報章雜誌與學者的觀察分析的看法脈絡、第二:將變相之間進行兩兩卡方相關檢定、第三:透過多重對應分析出罷免制度的成分組成、並透過溯因性推理,推理出此次台灣大罷免浪潮是沿著哪一種思考路徑展開,並試圖與國際的經驗展開對話,反思國內在罷免熱潮過後民主制度失去了什麼?

筆者所探討的主要研究問題<大罷免真的大失敗?>,儘管按照選舉結果它是失敗的但是真的失敗了嗎?從民意的選舉資料中真的可以如此的有信心的說台灣很民主嗎?讓我們將眼光放在一個特殊個案,於新北市第七選舉區葉元之立法委員,在立法委員葉元之的選舉區域中,其下轄數個里,爾後,筆者觀察這一場選舉的特別之處,首先在所有面臨罷免32案當中,同意罷免與不同意罷免兩者票數最接近,就是葉元之的選舉區域,再者,在七月二十六日發生罷免選舉前,甚至有罷免方的領銜人直接與葉委員元之叫囂,惹得有許多當地選民不悅並表示會對於此舉投下不同意的選票,相關新聞的有資料參見,「葉元之挺過罷免的女貴人竟是她」、中天新聞的訪問「高級酸新聞台#121u,葉元之會被罷免嗎?街頭民調變台獨v.s.獨裁論戰?透過中央選舉委員會所提供資料來說,筆者亦發現一些特別之處,其中新北市第七選舉區擁有61個里,根據資料顯示再加上筆者的計算,當中同意罷免選票比不同意罷免還要多的里,在61個里中有29個,如果再以分布區域觀之,第三分區(新北市板橋區第三分區南部23里、及第四、第五2個分區,接著我們來看,這在區域上所呈現的效果,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讓筆者引用下一個觀點選舉地理學的角度來觀之(徐永明,2011、2013)當中第三分區幾乎全部淪陷,於第三分區中同意罷免比不同意罷免票數還要多的區域有(振興里、光復里、埔墘里、長壽里、居仁里、九如里、正泰里,振義里、玉光里、光仁里、雙玉里、香丘里、西安里、東丘里、民生里 、東安里),二十三個里當中即佔了十六個,能夠可以說幾乎全面淪陷,但是在第四分區有21個里卻呈現相反的趨勢,僅有四個里(四個里分別是:民族里、福德里、廣福里、華貴里),來到第五分區有17個里,其中有九個里(九個里分別代表是:浮洲里、華中里、僑中里、大觀里、歡園里、聚安里、龍安里、溪洲里、唐春里),以數量來說剛好能夠說是一半,如果筆者在運用疊圖分析(GIS,地理資訊系統,謝儲鍵,2021),能發現一個更有趣的事情,這一場大罷免幾乎讓藍營撿到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將2024年第11屆國會議員選舉與這次的大罷免選舉進行疊圖,我們發現經過大罷免後,原本屬於葉元之的強勢選區變得更強勢、其基本盤更加穩固,但是屬於葉委員的弱勢選區卻加強了選票的基礎,換句話說,在某一程度上來說,新北市第七選舉區變成國民黨的優勢選區,因其仇恨度迅速地往下降。

筆者想試著回想並思考在這一整體的大罷免過程中究竟那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看第一個既定印象,就是藍白聯手賣台,在筆者所檢索的資料中,只要國會通過一些重要法案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標題出現(自由時報社論,藍白在國會亂搞的現世報、中央社記者王揚宇,藍白推普發現金,柯建銘,怕罷免拿錢賄選),因此筆者認為大罷免發生第一條線索是「行政與立法之間的問題」,另外,我們在觀察一個現象當時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罷免的辯論會,罷免領銜人時常反覆提到藍白較為親中的態度,會有損台灣的主權,因此需要選民投下同意票來教訓這些立委,相關的直播能觀賞曹興誠與徐巧芯委員的論述、牛煦廷、羅智強委員的論述,因而使得筆者思考大罷免的第二條線沿著「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展開」,緊接著筆者認為在整個大罷免所發生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國際關係的變化(張建一,2025a、b)在西元2025年上半年的四月二日美國推出了對等關稅,而且出乎意外的是兩國交易同一產品的關稅稅率的差距而是建立在美國對外的貿易順差,導致台灣本地的疑美論大量爆發,相關的報導有「疑美論」在台激增?學者:美國最看不起「這種台灣人」(楊騰凱、風傳媒,2025/04/28),因此國人對於美國是否出兵的想像,但接著以下的問題卻先造成國內的重要恐慌,在今年的五月二日爆發台幣升值嚴重單日突破3%,周一(5/6)突破5%,創下西元1988年當日最大的漲幅,根據彭博社的數據顯示匯率在台灣的上半年累計升值超過10%,從33元升值到不到30元,(台幣匯率升值台灣央行不出手惹議,出口業是否做越多陪越多,李澄欣、彭博社,2025)這一波的匯損讓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瑟瑟發抖,本地的銀行業與出口商緊急拋售美元換台幣,但是台灣央行並未如過去一樣出手干預我國的股市市場引起外界無限的遐想,外界普遍質疑政府以此交換對等關稅的談判機會,於一項2012年的研究中所指出國內外的總統基本面的變化將反映在匯率的波動上,但是台美之間在匯率上的變化與總體經濟面的關聯性尚未在學界或的進一步的證實(周國偉、楊呫予,2012),因此有學者提出需要分析多方面的匯率問題,方能得解,相關論述有(周國偉 、 曾翊恆,2008、陳之華,2006)如果在假設藍白過度傾中的情況之下勢必會想透過民主制度的方式罷免在野黨立委,當然思考的是相反的論述的選民會走上不同的投票行為,就是認為藍白其實沒有賣台,甚至認為現階段掏空臺灣的是美國川普政府,因而選擇以提高投票率的方式使得大罷免的選舉結果是失敗的,若以事後諸葛的角度會發現大部分面臨罷免的選區的選民其實是這樣認為,當然除了筆者探索分析的特殊個案新北市七選舉區的葉原之委員可能是唯一例外,但即便如此還是有更多的選民的思考方式是傾向於後者。

二、文獻分析(一、國內投票行為分析、二、國內、外罷免制度的相關分析、三、國內政局與國際談判的互動關係)與研究架構與設計:

一、國內投票行為分析:

國內學術界對於投票行為能說是汗牛充棟,針對重要的社會變遷調查、以及當政局發生關鍵性變化時(例如:大罷免投票的發生之前夕),選民態度的重要改變等,國內主要的學術機構皆會進行民意調查藉以取得選民的態度,如: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等等,測量的範圍極廣包含關鍵的統獨議題、中國因素(軍演環台)、政黨的偏好與認同、中間選民的擺動,國內、外重量級的選舉研究專家,皆會分析每屆總統當選的背景、原因,學者們不約而同提出台灣總統的選票來源來自於中間選民定理,哪一位候選者能夠在選舉當中站在最中間的位置即能獲得最多的選票例如:陳水扁時期的四不一沒有、馬英九時期: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蔡英文時期的中華民國台灣,以及當下頗具爭議的賴清德時期:兩岸互不隸屬(小笠原欣幸,2024、J.F.Cooper,2008、2000、L.Chen,1998、W.Tsai,1994、陳陸輝、陳映男,2012、游清鑫、蕭怡靖,2024、蕭怡靖,2023、蕭怡靖、鄭夙芬,2014),但是台灣三十年民主化的發展中,也產生許多的變數使得選舉最終結果難以預測,因此我國的學術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負面黨性的影響,從2012年起負面黨性的影響漸為顯著,百分比大為上升,換句話說,投票給某一選舉候選人的背後不僅受中間選民定理的影響也會受到負面評價的影響(李弘繹、張佑宗,2022、H.Lee、Y.Chang,2022、林聰吉,2013,D Garzia,F.Ferreira,2022),再者在整個大罷免的浪潮中最為困擾人民的就是其中大量涉及統獨之間的議題,但是這在國內立法委員的層級中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儘管國內的國會學者提出過我國國會議員所代表的權力來源過於複雜,因為有不分區的立委代表黨意與國家利益,以至於導致立委們對於法案難以得出相同的見解(黃秀端,2008),因此在BBC的採訪中學者們對於此舉表示困惑,以至於使得他們對於最後的結果極大失敗表示不意外(江穎怡,2025),這同時也是本文好奇的地方,不過筆者無法對此提出可能的解釋方式,這還留待未來進一步的分析,但不可諱言的是統獨議題的影響範圍極廣,有學者提出中國因素或許已經取代國家認同的變項,中國政府利用台灣對其經貿依賴而試圖影響台灣的總統選舉結果,也就是促統來與台灣日漸高漲的台灣人認同相互對立並進行捕捉(林繼文,羅致政,1998、吳介民、廖美,2015),然而在統獨議題之間最常出現並成為多數人選擇的選項維持現狀,有學者提出運用厚資料進行分析的話歸納的話,維持現狀的可能性高達70幾種,而且國內學界對於此的分析也相對薄弱(劉正山,2024),不過,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公告資料,第16屆總統三位候選人幾乎呈現三腳督的狀況,當時外界普遍關心台灣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主席是否會被棄保而形成典型的兩大政黨的對決,相關影音的資料能參看「三腳督」恐面臨棄保?王業立,柯有鐵票棄保不易ft.台大政治學系教授王業立,當然又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說,筆者能發現柯文哲的選票非但沒有被棄保,而且有論者指出大罷免的投票率的提高是來自小草積極的投票(BBC,呂嘉鴻、李澄欣,2025/07/27),當然是否如此,也在本篇文章分析的框架之外,不過這揭示了國內投票行為的另一條研究軸線就是分析投票給兩大政黨之外的投票行為,並且學者將台灣的狀況與香港的狀況進行呼應,提出「天然獨」世代拉近與民主進步黨的距離,但是香港的本土派卻與反對黨的政治領袖呈現相當程度的緊張關係(何明修,2017),然而亦有論者從杜瓦傑法則第一定律入手提出選舉研究的內生性因素(Lin,Jih-wen,2015、2016),如果筆者以此思考方式著手,能發現這符合當時諸多新聞所揣摩的兩大黨有意識地想要排除監督的本土勢力,只是當時學者林繼文也進一步的觀察出台灣國會制度改革後主導第七次修憲的民進黨卻以慘敗為結局,相關論述能進一步參考(Lin,jih-wen,2014),因此在此之外,應蘊而生議題導向結合網路新興投票的行為研究,因此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網路的同溫層與政治動員能有效提升競選活動參與、投票參與,更重要的發現是投票參與不會強化參與者網絡同溫層的現象(林聰吉、張一彬,2004),在學者周應龍的研究中認為網絡社群的出現,相當適合透過社會學研究途徑來進行分析,研究分析與結果拆分成兩部分的結論來陳述在傳統媒體的部分社群網絡並無達到顯著的影響性,但是在新興的網路社群中卻達到統計上的顯著,結合這兩篇重要論著能發現國內對於新興網絡媒體對於投票行為的研究達到顯學(周應龍,2021、Feezell, Jessica T. 2018),另外學者也專注於討論世代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太陽華學運所揭示的高度的台灣認同,三位學者於台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一文中表示年輕世代對於台灣呈現高度認同,但並非是驅使他們投票的關鍵因素,但是年長的選民認同對於投票即有高度的影響力(林珮婷、鄭夙芬、王德育,2020),然而學者盛杏湲於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著作在分析的層次上與前述的表述差不多,卻表示台灣的選民認同狀況有利於兩黨政治的形成,這明顯不符合蔡英文的「在野大聯盟」策略,以及接下來台灣政局的變化,因此筆者認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還有一些不同的變數出現,緊接著,筆者順著這一分析邏輯走下去,如果選民在選舉之前感覺他所喜愛的候選人不會當選會不會進一步產生棄保效應進一步產生非真誠性投票的問題而出現策略投票的現象(劉正山、朱淑華,2012),一項2019年的研究三位學者運用反事實推理與隨機校用模型,證實台灣出現非真誠投票的狀況,並運用統計數據重新校準如果真誠投票後的真實比例是多少(張順全、徐乃偉、莊文忠,2019),除此之外,筆者在檢索相關文獻時發現亦有別的影響因素會影響投票行為,例如:地方選舉與派系,不過影響的層級不同於上述是總統大選而是地方層級的選舉,例如方才所提到的王業立教授於西元1998年時即發表著作<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於本著作中王教授即提出現階段的地方派系不能夠再以「侍從主義」來進行分析,並且主要分析「精省」後所導致的結構性轉變(王業立,1998),另一位必讀的大家是陳明通寫就於1995年的著作,<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於本書中陳教授提出西元1977年國民黨的地方選舉的失敗黨外從此崛起,是因為地方派系為了抵制派系替代政策,而倒戈支持黨外,這兩部作品大幅度的影響後續論文創作的方向,學者楊天傑即延續前輩們的創作,並進一步提出三種樁腳轉型,分別為傳統垂直的農會、相對水平的里長及相對水平的宮廟,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台灣地方派系轉型與樁腳轉型理論(楊天傑,2024、2020),最後因為台灣是個多元的移民社會,因此勢必還有一條研究主軸將延伸下去,就是在台灣生活的各個族群的選舉投票行為,代表作品也有許多例如:學者王保鍵於<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以新竹縣立法委員選舉區劃分為例>一文中即提出新竹的選區可提出閩南、客家各一席立法委員之族群政治平衡,並提出民進黨以政黨及族群雙元認同以獲得勝選模式,同時亦有文章分析原住民選民的投票行為,例如學者包正豪、周應龍於2019年的一篇論文,核心地盤的概念,並且非屬排灣族、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其他原住民選民,政黨認同則成為他們是否投票的主要判准,綜上所述,因此筆者試著統整相關議題,較為傳統議題的觀點注重政黨認同、統獨意識形態、人口變數的影響、較為晚進的研究則較為注重負面黨性與獨立選民、族群政治與投票行為、地方派系影響性、網路與政治傳播。

二、研究方法 溯因性推理(ubductive reasoning)

眾所周知大罷免結果其實全部失敗了,但是筆者想要嘗試質疑這樣的結果,提出即使結果只存在一種可能,但是實現最終結果的路徑可能有許多種,更何況筆者認為選舉事實上是具有雙面性,從政治人物的角度觀之,要掀起大罷免必須先思考罷免制度與那些政治行為可能存在掛勾,再者從投票結果來說,除了葉元之的新北第七選舉區以外,不同意罷免的票數只比同意罷免的票數多出兩萬票,很難說反罷方是大贏的,從美麗島電子報、台灣民意基金會發布的各次民調來說,雖然不支持罷免方始終是更多的,因而有學者提出這場罷免選舉是一場沉默螺旋為多數的選舉(劉嘉薇,長風基金會),但是整場選舉究竟人們反對的是什麼從此次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來說是難以推斷的(在罷免投票前民進黨的支持度是最高的然而對於制度來說人們則認為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反映在最後的選舉結果),因為這份問卷並沒有提問人民是否不信任當今政府因此難以確定大罷免的結果可能是什麼,因此筆者退而求其次,轉而思索如果按照Converse的Belif system來說菁英階層需要動員「公民團體」來進行投票,勢必思考罷免制度背後可能有哪些可能的路徑被觸及,並且這個機制能夠透過門檻作為中介變項使公民團體到人民皆能夠被動員起來出來投票因此筆者試圖將罷免門檻作為中介變項並形成「對於罷免制度的可能邏輯推導」,並且隨著整個選舉的進程所發生的變化看看那些路徑可能會被排除,並找出這些可能的結果如何詮釋大罷免的選舉的雙向變異性。

三、現階段參考文獻:

1.馬斯庫,2024,<誰是民進黨幕後?!陳水扁、賴清德來自最古老的派系,蔡英文不是台獨>,檢閱日期:2025/10/30。

2.公視新聞,黃子杰、張梓嘉,2024/05/21,<立院續審國會改革法案,柯建銘控藍白聯手賣台>,檢閱日期:2025/10/30。

3.BBC,李承欣,<台灣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後會發生什麼?「青鳥行動」翻轉「藍白綠」格局?>,檢閱日期:2025/10/30。

4.黃國昌,院會解說,part1~10,<續審國會改革職權行使法>,檢閱日期:2025/10/30。

5.黃國昌,影音資料,<國會修法程序、法條、定義都有問題?變的是太陽花還是黃國昌找本人直接問清楚>,檢閱日期:2025/10/30。

6.沈柏洋,影音資料,<以及在野時喊擴權,執政後改喊濫權?民進黨到底想不想推國會改革?>,檢閱日期:2025/10/30。

7.蘇彥圖,影音資料,<倉促修法比不修還糟?改革五法通過立院管太寬?ft.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蘇彥圖>,檢閱日期:2025/10/30。

8.公視新聞網,黃子傑、吳嘉堡,<《財劃法》修法引民進黨反彈,南部5縣市長抗議擴大城鄉差距>,檢閱日期:2025/10/30。

9.中天新聞,影音資料,<讓葉元之度過罷免危機的女貴人>,檢閱日期:2025/10/30。

10.中天新聞訪問,影音資料,<高級酸新聞台#121u,葉元之會被罷免嗎?街頭民調變台獨v.s.獨裁論戰?>,檢閱日期:2025/10/30。

11.徐永明,2011,<選舉地理如何影響台灣縣市首長候選人的當選機率,1989-2009>,<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檢閱日期:2025/10/30。

12.徐永明,2013,<選票的地理測量及其立法影響,以2012年台灣大選與瘦肉精議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檢閱日期:2025/10/30。

13.謝儲鍵,2021,<探索自發性地理資訊方法對公共事務治理之應用>,<民主與治理>,檢閱日期:2025/10/30。

14.自由時報社論,<藍白在國會亂搞的現世報、中央社記者王揚宇,藍白推普發現金,柯建銘,怕罷免拿錢賄選>,檢閱日期:2025/10/30。

15.張建一,2025a,<遠景基金會季刊>,<美國抽取台灣的晶片課徵100%關稅?>,檢閱日期:2025/10/30。

16.張建一,2025b,<遠景基金會季刊>,<川普的對等關稅>,檢閱日期:2025/10/30。

17.風傳媒,2025,<「疑美論」在台激增?學者:美國最看不起「這種台灣人」>,檢閱日期:2025/10/30。

18.李澄欣,彭博社,<台幣匯率升值台灣央行不出手惹議,出口業是否做越多陪越多>,檢閱日期:2025/10/30。

19.周國偉、楊呫予,2012,<東吳經濟商學學報>,<雙邊匯率、多方匯率,與總體經濟基本面,以我國為例>,檢閱日期:2025/10/30。

20.周 國 偉 、 曾 翊 恆 2008,< 總 體 經 濟 基 本 面 的 預 測 表 現 : 臺 灣 與 其 他 六 國 匯 率 模 型 之 實 證 分 析 >,<台灣經濟論衡 >,檢閱日期:2025/10/30。

21.陳 之 華,2006,< 三 大 主 要 貨 幣 有 效 匯 率 指 數 編 製 方 法 試 析>,<經濟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22.小笠原欣幸,2024,<台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大家出版 : 遠足文化事業>,檢閱日期:2025/10/30。

23.J.F.Cooper,2008, <Taiwan’s 2008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 Maturing democracy>,檢閱日期:2025/10/30。

24.J.F.Cooper,2000,< Taiwan’s 2000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and creating a new era of politics>,檢閱日期:2025/10/30。

25.L.Chen,1996,<Presidential Voting of 1996 in Taiwan: An Analysis>,檢閱日期:2025/10/30。

26.W.Tsai,1994,< Toward Greater Democracy: An Analysi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s Major Elections in the 1990s>,檢閱日期:2025/10/30。

27.陳陸輝、陳映南,<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 解析臺灣認同的動力>,檢閱日期:2025/10/30。

28.游清鑫、蕭怡靖,2024,<2024年台灣総統選において候補者の両岸關係に対する立場決定が有権者の投票先に與えた影響についの投票先に與えた影響的研究>,<問題と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29.蕭怡靖,2023,<臺灣選民投票抉擇時間點的成因與影響: 以2020 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檢閱日期:2025/10/30。

30.蕭怡靖、鄭夙芬,2014,<台灣民眾對左右意識型態的認知: 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台灣政治學刊>,檢閱日期:2025/10/30。

31.李弘繹、張佑宗,2022,<負面黨性與投票抉擇: 2004-2020 年臺灣總統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32H.Lee、Y.Chang,2022,<Negative Partisanship and Voting Choice: The Case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2004-2020>,<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33.林聰吉,2013,<解析台灣民眾的反政黨情緒>,<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34.Diego Garzia and Frederico Ferreira da Silva https://orcid.org/0000-0001-7858-4067 frederico.silva@unil.chView all authors and affiliations<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Polarization? Negative Voting in the 202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檢閱日期:2025/10/30。

35.黃秀端,2008,〈國會監督、立委表現與選舉課責〉,《台灣民主季刊》,檢閱日期:2025/10/30。

36.江穎怡,BBC,<拆解台灣「大罷免」大敗原因:為何「反共護台」陣營未能撼動藍白基本盤>,檢閱日期:2025/10/30。

37.林繼文,羅致政,1998,<零和或雙贏,兩岸交流貿易新解>,<人為及社會科學集刊>,檢閱日期:2025/10/30。

38.吳介民、廖美,2015,<從統獨到中國因素: 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檢閱日期:2025/10/30。

39.劉正山,2024,<不連續的光譜,統獨立場測量效度再檢視>,<台灣政治學刊>,檢閱日期:2025/10/30。

40.呂嘉鴻、李澄欣,BBC,<台灣「大罷免」慘敗的五個啟示>,檢閱日期:2025/10/30。

41.王業立,2024,「三腳督」恐面臨棄保?王業立,柯有鐵票棄保不易ft.台大政治學系教授王業立,檢閱日期:2025/10/30。

42.何明修,2017,<第三勢力與傘兵: 比較台港佔領運動後的選舉參與>,<中國大陸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43.Lin,Jih-wen,2015,<Why Did Electoral Systems Change? Theories and Verifications>,<問題與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44.Lin,Jih-wen,2016,<Taiwan’s Semi-Presidential System Was Easy to Establish but Is Difficult to Fix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Efforts of 1997 and 2015>,<Taiwan journal democracy>,檢閱日期:2025/10/30。

45.Lin,Jih-wen,2014,<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in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Elections>,<Issue,studies>,檢閱日期:2025/10/30。

46.林聰吉、張一彬,2025,<網路同溫層與黨性強度:定群追蹤資料的關聯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檢閱日期:2025/10/30。

47.周應龍,2021,<不同社會系絡因素對臺灣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48.Feezell, Jessica T. 2018. “Agenda Setting through Social Media: The Importance of Incidental News Exposure and Social Filtering in the Digital Era.<”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檢閱日期:2025/10/30。

49.林珮婷、鄭夙芬、王德育,2020,<臺灣認同的世代差異與投票抉擇-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50.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運用>,<選舉研究>,鍵閱日期:2025/10/30。

51.劉正山、朱淑華,2012,<不中間的中間選民:以質性方法初探有政黨傾向選民隱藏政黨傾向的原因>,<東吳政治學報>,檢閱日期:2025/10/30。

52.張順全、莊文忠,2024,<負面黨性如何影響臺灣民眾選擇地方民意代表?應用網路調查結合聯合實驗設計探索投票行為>,檢閱日期:2025/10/30。

53.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54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大出版>,檢閱日期:2025/10/30。

55.楊天傑,2024,<地方派系與樁腳轉型:高雄市的個案分析>,<台灣政治學刊>,檢閱日期:2025/10/30。

56.楊天傑,2020,<高雄市左楠區市議員選舉研究>,<國父紀念館>,檢閱日期:2025/10/30。

57.王保健,2020,<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 以新竹縣立法委員選區劃分為例>,<選舉研究>,檢閱日期:2025/10/30。

58.包正豪、周應龍,2019,<原住民選民的族群投票行為: 2012 年山地原住民立委選舉之個案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檢閱內容:2025/10/30。

library(sjlabelled)
pp259762 <- read_data("pp259762.sav")
Converting atomic to factors. Please wait...
#處裡亂碼:
library(haven)

載入套件:'haven'
下列物件被遮斷自 'package:sjlabelled':

    as_factor, read_sas, read_spss, read_stata, write_sas, zap_labels
pp259762 <- read_spss("pp259762.sav")
#存備份檔
save(pp259762, file = "pp259762.rda", compress = T) 
rm(list=ls()) 
##初次查看資料檔內容
load("pp259762.rda") 
nrow(pp259762)   
[1] 1218
names(pp259762)  
  [1] "ID"          "NAME"        "TEL_A"       "TEL"         "TEL_NAME"   
  [6] "DATE"        "BTIME"       "ETIME"       "RESULT"      "CALLER"     
 [11] "GENDER"      "LEVEL"       "HOURS"       "VERSION"     "HOME_A"     
 [16] "HOME_M"      "HOME_O"      "SAMPLE"      "DATE_1"      "BTIME_1"    
 [21] "ETIME_1"     "RESULT_1"    "DATE_2"      "BTIME_2"     "ETIME_2"    
 [26] "RESULT_2"    "DATE_3"      "BTIME_3"     "ETIME_3"     "RESULT_3"   
 [31] "DATE_4"      "BTIME_4"     "ETIME_4"     "RESULT_4"    "DATE_5"     
 [36] "BTIME_5"     "ETIME_5"     "RESULT_5"    "DATE_6"      "BTIME_6"    
 [41] "ETIME_6"     "RESULT_6"    "DATE_7"      "BTIME_7"     "ETIME_7"    
 [46] "RESULT_7"    "Q1"          "Q2"          "Q3"          "Q4"         
 [51] "Q5"          "Q6"          "Q7"          "Q8"          "Q9"         
 [56] "Q10"         "Q11"         "Q12"         "Q13"         "Q14"        
 [61] "Q15"         "Q16"         "Q17"         "Q18"         "Q19"        
 [66] "Q20"         "Q21"         "Q22"         "Q23"         "Q24"        
 [71] "Q25"         "Q26"         "Q27"         "Q28"         "Q29"        
 [76] "Q30"         "Q31"         "Q32"         "Q33"         "Q34"        
 [81] "Q35"         "Q36"         "Q37"         "Q38"         "Q39"        
 [86] "Q40"         "Q41"         "Q42"         "Q43"         "Q44"        
 [91] "Q45"         "Q46"         "Q47"         "Q48"         "Q49"        
 [96] "Q50"         "Q51"         "Q52"         "Q53"         "Q54"        
[101] "Q55"         "NQ1"         "NQ2"         "NQ3"         "NQ4"        
[106] "NQ5"         "NQ6"         "NQ7"         "NQ8"         "NQ9"        
[111] "NQ10"        "NQ11"        "NQ12"        "NQ13"        "NQ14"       
[116] "NQ15"        "NQ16"        "NQ17"        "NQ18"        "NQ19"       
[121] "NQ20"        "TYPE"        "SEX"         "AGE"         "EDU"        
[126] "SENGI"       "SENGI7"      "MASENGI"     "MASENGI7"    "TONDU"      
[131] "PARTYID"     "PARTY"       "PARTYID2"    "T_Cidentity" "CAREER"     
[136] "CAREER8"     "TOWNID"      "AAA"         "AREAR"       "W"          
str(pp259762)   
tibble [1,218 × 140] (S3: tbl_df/tbl/data.frame)
 $ ID         : num [1:1218] 390023 390056 390062 390085 390090 ...
  ..- attr(*, "label")= chr "樣本編號"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NAME       : chr [1:1218] "唯一合格男" "唯一合格女" "最年輕的女" "唯一合格男" ...
  ..- attr(*, "label")= chr "受訪者姓名"
  ..- attr(*, "format.spss")= chr "A1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2
 $ TEL_A      : num [1:1218] 6 5 7 8 2 42 2 4 7 2 ...
  ..- attr(*, "label")= chr "電話區碼"
  ..- attr(*, "format.spss")= chr "F5.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7
 $ TEL        : num [1:1218] 1e+07 1e+07 1e+07 1e+07 1e+07 ...
  ..- attr(*, "label")= chr "電話號碼"
  ..- attr(*, "format.spss")= chr "F8.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TEL_NAME   : chr [1:1218] "05" "05" "05" "05" ...
  ..- attr(*, "label")= chr "電話套數"
  ..- attr(*, "format.spss")= chr "A6"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       : num [1:1218] 250624 250624 250624 250627 250624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      : num [1:1218] 212837 213117 213149 211517 213458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ETIME      : num [1:1218] 213958 214249 214307 212245 214946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RESULT     : dbl+lbl [1:12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label      : chr "訪問結果"
   ..@ format.spss: chr "F3.0"
   ..@ labels     : Named num [1:3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1 ...
   .. ..- attr(*, "names")= chr [1:38] "訪問成功" "受訪者暫時不在 或 不便接聽 (非當日約訪者)" "受訪者因臨時有事而中途拒訪 (非當日約訪者)" "受訪者暫時不在 或 不便接聽 (可當日約訪者)" ...
 $ CALLER     : num [1:1218] 1.00e+05 1.14e+08 1.00e+05 1.00e+05 1.00e+05 ...
  ..- attr(*, "label")= chr "訪員編號"
  ..- attr(*, "format.spss")= chr "F10.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2
 $ GENDER     : dbl+lbl [1:1218] 1, 1,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 label      : chr "訪員性別"
   ..@ format.spss: chr "F1.0"
   ..@ labels     : Named num [1:2] 1 2
   .. ..- attr(*, "names")= chr [1:2] "男" "女"
 $ LEVEL      : dbl+lbl [1:1218]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1, 1, 1,...
   ..@ label        : chr "訪員級數"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7
   ..@ labels       : Named num [1:3] 1 2 3
   .. ..- attr(*, "names")= chr [1:3] "第一級" "第二級" "第三級"
 $ HOURS      : num [1:1218] 24 72 260 1032 520 ...
  ..- attr(*, "label")= chr "累計時數"
  ..- attr(*, "format.spss")= chr "F7.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VERSION    : num [1:1218] 1 1 1 1 1 1 1 1 1 1 ...
  ..- attr(*, "label")= chr "版本"
  ..- attr(*, "format.spss")= chr "F2.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HOME_A     : num [1:1218] 2 3 3 2 1 2 1 2 1 3 ...
  ..- attr(*, "label")= chr "戶中全部合格人數"
  ..- attr(*, "format.spss")= chr "F2.0"
 $ HOME_M     : num [1:1218] 1 2 0 1 1 1 1 1 1 2 ...
  ..- attr(*, "label")= chr "戶中合格男性人數"
  ..- attr(*, "format.spss")= chr "F2.0"
 $ HOME_O     : num [1:1218] 1 1 3 1 1 1 1 1 1 3 ...
  ..- attr(*, "label")= chr "戶中排行"
  ..- attr(*, "format.spss")= chr "F2.0"
 $ SAMPLE     : dbl+lbl [1:1218] 1, 1, 1, 1, 1, 2, 1, 1, 1, 2, 1, 2, 1, 1, 1, 2, 1, 1,...
   ..@ label      : chr "受訪樣本"
   ..@ format.spss: chr "F1.0"
   ..@ labels     : Named num [1:2] 1 2
   .. ..- attr(*, "names")= chr [1:2] "正取樣本" "替代樣本"
 $ DATE_1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1"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1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1"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1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1"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1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1"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2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2"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2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2"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2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2"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2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2"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3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3"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3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3"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3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3"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3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3"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4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4"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4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4"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4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4"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4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4"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5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5"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5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5"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5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5"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5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5"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6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6"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6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6"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6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6"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6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6"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DATE_7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日期_7"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BTIME_7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開始時間_7"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ETIME_7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結束時間_7"
  ..- attr(*, "format.spss")= chr "F6.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9
 $ RESULT_7   : num [1:1218]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
  ..- attr(*, "label")= chr "訪問結果_7"
  ..- attr(*, "format.spss")= chr "F3.0"
  ..- attr(*, "display_width")= int 10
 $ Q1         : dbl+lbl [1:1218]  2,  3,  2,  2,  2,  2,  3,  2,  2,  2,  3,  2,  3,  ...
   ..@ label        : chr "整體來說,請問您對政治的事情,感不感興趣?是非常有興趣、還算有興趣、不太有興趣,還是完全沒興趣?"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有興趣" "還算有興趣" "不太有興趣" "完全沒興趣" ...
 $ Q2         : dbl+lbl [1:1218]  3,  3,  3,  3,  3,  3, 96,  3,  3,  3, 98,  3,  2,  ...
   ..@ label        : chr "請問您認為假消息與資訊操弄會不會危害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幾乎不會、有一點會、還是危害很大?"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7] 1 2 3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7] "幾乎不會" "有一點會" "危害很大" "拒答" ...
 $ Q3         : dbl+lbl [1:1218]  2,  2,  1,  4,  3,  1, 98,  1,  1,  1, 98,  1,  3,  ...
   ..@ label        : chr "有人說:「假消息與資訊操弄也是言論自由所允許的」,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
 $ Q4         : dbl+lbl [1:1218]  3, 98,  1,  4,  2,  1,  3,  1,  3,  1, 98,  1,  2,  ...
   ..@ label        : chr "有人說:「大多數的假消息與資訊操弄是從中國來的」,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
 $ Q5         : dbl+lbl [1:1218]  2,  3,  4,  4,  3,  3,  4,  4,  4,  3, 98,  4,  4,  ...
   ..@ label        : chr "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
 $ Q6         : dbl+lbl [1:1218]  3,  2,  1,  4,  1,  1,  3,  2,  4,  1, 98,  1,  3,  ...
   ..@ label        : chr "整體而言,請問您對於目前臺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形滿不滿意?"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滿意" "不滿意" "滿意" "非常滿意" ...
 $ Q7         : dbl+lbl [1:1218]  3,  2,  1,  4,  2,  1,  4,  3,  3,  1, 98,  1,  3,  ...
   ..@ label        : chr "請問您對臺灣民主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悲觀還是樂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悲觀" "悲觀" "樂觀" "非常樂觀" ...
 $ Q8         : dbl+lbl [1:1218]  3,  2,  1,  4,  1,  1,  3,  2,  4,  1,  3,  2,  1,  ...
   ..@ label        : chr "有人說:「政府所做的事大多數是正確的」,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
 $ Q9         : dbl+lbl [1:1218]  2,  1,  1,  1,  1,  1,  1,  1,  1,  1,  2,  1, 98,  ...
   ..@ label        : chr "有人說:「對於公眾的事務,我們都應該主動來參與」;也有人說:「公眾的事務交給政府處理就好,我們少管為妙」,請問"|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4
   ..@ labels       : Named num [1:6] 1 2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6] "對於公眾的事務,我們都應該主動來參與" "公眾的事務交給政府處理就好,我們少管為妙" "拒答" "看情形" ...
 $ Q10        : dbl+lbl [1:1218]  2,  3,  4,  1,  4,  4,  1,  3,  1,  4, 98,  3,  4,  ...
   ..@ label        : chr "有人說:「政府常浪費納稅人繳的稅金」,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
 $ Q11        : dbl+lbl [1:1218]  3,  2,  1,  4,  1,  1,  4,  3,  3,  1, 98,  1,  1, 9...
   ..@ label        : chr "請問您相不相信政府官員說的話?"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相信" "不相信" "相信" "非常相信" ...
 $ Q12        : dbl+lbl [1:1218]  2,  1,  1,  2, 97,  1, 96,  1,  2,  1, 98,  1, 95,  ...
   ..@ label        : chr "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但也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6] 1 2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6]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 "拒答" "很難說" ...
 $ Q13        : dbl+lbl [1:1218]  1,  2,  2,  1, 98,  2, 96,  2,  1,  2, 98,  2, 95,  ...
   ..@ label        : chr "如果總統跟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是不同政黨,且政治立場差異很大。請問您認為國家的重大政策應該由總統來決定,還是由立法院來決定?"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6] 1 2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6] "總統" "立法院" "拒答" "看情形" ...
 $ Q14        : dbl+lbl [1:1218]  2,  2,  2,  1,  1, 96,  1,  1,  1,  2, 98,  2,  1,  ...
   ..@ label        : chr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6] 1 2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6]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拒答" "很難說" ...
 $ Q15        : dbl+lbl [1:1218]  1,  4,  4,  2,  3,  5,  1,  4,  1,  5, 98,  4,  2,  ...
   ..@ label        : chr "請問您認為,罷免對我們國家的民主發展,是有好的影響,還是有壞的影響?"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9] 1 2 3 4 5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9] "都是好的影響" "好的影響比較多" "一半一半" "壞的影響比較多" ...
 $ Q16        : dbl+lbl [1:1218]  2, 98, 96,  3,  2,  2, 98,  3,  3,  2, 98,  2,  2,  ...
   ..@ label        : chr "目前罷免區域立委的規定是四分之一以上的選民出席投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即通過罷免。請問您認為這樣的門檻是太高"|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7] 1 2 3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7] "太高" "太低" "剛剛好" "拒答" ...
 $ Q17        : dbl+lbl [1:1218]  0,  5,  6,  5,  5,  9,  3,  6,  4,  8, 98,  7,  5,  ...
   ..@ label        : chr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4] 0 10 95 98
   .. ..- attr(*, "names")= chr [1:4]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拒答" "不知道"
 $ Q18        : dbl+lbl [1:1218] 10,  5,  6,  9,  5,  7,  7,  7, 10,  3, 98,  4,  5,  ...
   ..@ label        : chr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4] 0 10 95 98
   .. ..- attr(*, "names")= chr [1:4]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拒答" "不知道"
 $ Q19        : dbl+lbl [1:1218]  4,  3,  2,  4,  3,  1,  4,  3,  4,  1, 98,  1,  4,  ...
   ..@ label        : chr "如果因為臺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大陸武力攻打臺灣,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願意" "不願意" "願意" "非常願意" ...
 $ Q20        : dbl+lbl [1:1218]  3,  3,  1,  4,  3,  1,  4,  3,  4,  1, 98,  1,  4,  ...
   ..@ label        : chr "如果中國大陸為了統一對臺灣使用武力,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臺灣而戰?"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8] "非常不願意" "不願意" "願意" "非常願意" ...
 $ Q21        : dbl+lbl [1:1218]  5,  5,  5,  5,  6,  6,  2,  5,  4,  5, 98,  3, 95,  ...
   ..@ label        : chr "關於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2] 1 2 3 4 5 6 7 8 95 96 ...
   .. ..- attr(*, "names")= chr [1:12] "儘快統一" "儘快宣佈獨立"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
 $ Q22        : dbl+lbl [1:1218]  2, 96,  1,  6, 38, 38,  2,  1,  2,  1,  7,  1,  7,  ...
   ..@ label        : chr "在目前國內的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8] 1 2 3 4 5 6 7 8 16 17 ...
   .. ..- attr(*, "names")= chr [1:28] "國民黨" "民進黨" "新黨" "親民黨" ...
 $ Q23        : dbl+lbl [1:1218]  1, 99,  1, 99,  1,  1,  1,  2,  1,  1, 99,  2, 99,  ...
   ..@ label        : chr "請問您支持〔受訪者回答的政黨〕的程度是非常支持、還是普普通通?"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 1 2 99
   .. ..- attr(*, "names")= chr [1:3] "非常支持" "普普通通" "跳題"
 $ Q24        : dbl+lbl [1:1218] 99,  3, 99,  8, 99, 99, 99, 99, 99, 99,  8, 99,  8, 9...
   ..@ label        : chr "那請問您有沒有比較偏向哪一個政黨?"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6] 3 4 5 6 7 8 17 18 19 20 ...
   .. ..- attr(*, "names")= chr [1:26] "偏國民黨" "偏民進黨" "偏新黨" "偏親民黨" ...
 $ Q25        : dbl+lbl [1:1218]  1,  1,  2,  1,  1,  2,  1,  1,  1,  2, 98,  2,  2,  ...
   ..@ label        : chr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 __truncated__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7] 1 2 3 95 96 97 98
   .. ..- attr(*, "names")= chr [1:7] "臺灣人" "都是" "中國人" "拒答" ...
 $ Q26        : dbl+lbl [1:1218] 43, 57, 44, 26, 65, 64, 47, 70, 47, 54, 36, 50, 69, 3...
   ..@ label        : chr "請問您是民國哪一年出生的?"
   ..@ format.spss  : chr "F3.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995
   .. ..- attr(*, "names")= chr "拒答"
 $ Q27        : dbl+lbl [1:1218]  5,  3,  7,  4,  5,  5,  4,  6,  6,  3,  2,  4,  4,  ...
   ..@ label        : chr "請問您的最高學歷是什麼?"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8] 1 2 3 4 5 6 7 95
   .. ..- attr(*, "names")= chr [1:8] "不識字及未入學" "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
 $ Q28        : dbl+lbl [1:1218] 2, 2, 3, 1, 2, 2, 2, 2, 2, 3, 1, 2, 2, 1, 2, 3, 2, 2,...
   ..@ label        : chr "請問您的父親是本省客家人、本省閩南人、大陸各省市人、原住民,還是新住民?"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9] 1 2 3 4 5 6 7 95 98
   .. ..- attr(*, "names")= chr [1:9] "本省客家人" "本省閩南人" "大陸各省市人" "原住民" ...
 $ Q29        : dbl+lbl [1:1218] 2, 2, 3, 1, 2, 2, 2, 2, 2, 2, 1, 2, 2, 1, 2, 3, 2, 2,...
   ..@ label        : chr "請問您的母親是本省客家人、本省閩南人、大陸各省市人、原住民,還是新住民?"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9] 1 2 3 4 5 6 7 95 98
   .. ..- attr(*, "names")= chr [1:9] "本省客家人" "本省閩南人" "大陸各省市人" "原住民" ...
 $ Q30        : dbl+lbl [1:1218] 906, 602, 106, 501, 401, 901, 906, 206, 501, 905, 906...
   ..@ label        : chr "請問您的職業是什麼?"
   ..@ format.spss  : chr "F3.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9]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1 202 203 204 ...
   .. ..- attr(*, "names")= chr [1:39] "民意代表" "政府行政主管" "公營事業主管" "民營事業主管" ...
 $ Q31        : dbl+lbl [1:1218] 999, 999, 999, 999, 999, 104, 999, 999, 999, 999, 999...
   ..@ label        : chr "請問您先生(或太太)的職業是什麼?"
   ..@ format.spss  : chr "F3.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6]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1 202 203 204 ...
   .. ..- attr(*, "names")= chr [1:36] "民代" "政府行政主管" "公營事業主管" "民營事業主管" ...
 $ Q32        : dbl+lbl [1:1218] 801, 999, 999, 999, 999, 999, 104, 999, 999, 602, 602...
   ..@ label        : chr "請問您以前(或退休前)的職業是什麼?"
   ..@ format.spss  : chr "F3.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3]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1 202 203 204 ...
   .. ..- attr(*, "names")= chr [1:33] "民代" "政府行政主管" "公營事業主管" "民營事業主管" ...
 $ Q33        : dbl+lbl [1:1218] 67, 20, 64, 13, 65, 66, 17,  7, 64, 65, 18, 67, 67, 6...
   ..@ label        : chr "請問您戶籍是在哪一個縣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4] 2 4 5 7 8 9 10 13 14 15 ...
   .. ..- attr(*, "names")= chr [1:24]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
 $ Q34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宜蘭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5]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5] "宜蘭市" "羅東鎮" "蘇澳鎮" "頭城鎮" ...
 $ Q35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新竹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6]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6] "竹北市" "竹東鎮" "新埔鎮" "關西鎮" ...
 $ Q36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苗栗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1]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21] "苗栗市" "苑裡鎮" "通霄鎮" "竹南鎮" ...
 $ Q37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1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彰化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9]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29] "彰化市" "鹿港鎮" "和美鎮" "線西鄉" ...
 $ Q38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南投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6]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6] "南投市" "埔里鎮" "草屯鎮" "竹山鎮" ...
 $ Q39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雲林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3]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23] "斗六市" "斗南鎮" "虎尾鎮" "西螺鎮" ...
 $ Q40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嘉義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21]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21] "太保市" "朴子市" "布袋鎮" "大林鎮" ...
 $ Q41        : dbl+lbl [1:1218] 99, 99, 99, 13,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屏東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6]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36] "屏東市" "潮洲鎮" "東港鎮" "恆春鎮" ...
 $ Q42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臺東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9]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9] "臺東市" "成功鎮" "關山鎮" "卑南鄉" ...
 $ Q43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花蓮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6]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6] "花蓮市" "鳳林鎮" "玉里鎮" "新城鄉" ...
 $ Q44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澎湖縣哪一個鄉鎮市?"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9] 1 2 3 4 5 6 95 98 99
   .. ..- attr(*, "names")= chr [1:9] "馬公市" "湖西鄉" "白沙鄉" "西嶼鄉" ...
 $ Q45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5,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基隆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0] 1 2 3 4 5 6 7 95 98 99
   .. ..- attr(*, "names")= chr [1:10] "中正區" "七堵區" "暖暖區" "仁愛區" ...
 $ Q46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1,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新竹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6] 1 2 3 95 98 99
   .. ..- attr(*, "names")= chr [1:6] "東區" "北區" "香山區" "拒答" ...
 $ Q47        : dbl+lbl [1:1218] 99,  2,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嘉義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5] 1 2 95 98 99
   .. ..- attr(*, "names")= chr [1:5] "東區" "西區" "拒答" "不知道" ...
 $ Q48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臺北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5]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5] "松山區" "信義區" "大安區" "中山區" ...
 $ Q49        : dbl+lbl [1:1218] 99, 99, 12, 99, 99, 99, 99, 99, 15,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高雄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41]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41] "鹽埕區" "鼓山區" "左營區" "楠梓區" ...
 $ Q50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5, 99, 99, 99, 99,  5,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新北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2]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32] "板橋區" "三重區" "中和區" "永和區" ...
 $ Q51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28, 99, 99, 99, 99, 99, 99, 99,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臺中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32]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32] "中區" "東區" "南區" "西區" ...
 $ Q52        : dbl+lbl [1:1218] 36,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14,  2, 9...
   ..@ label        : chr "請問在臺南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40]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40] "新營區" "鹽水區" "白河區" "柳營區" ...
 $ Q53        : dbl+lbl [1:1218]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99, 1...
   ..@ label        : chr "請問在桃園市哪一個區?"
   ..@ format.spss  : chr "F2.0"
   ..@ display_width: int 5
   ..@ labels       : Named num [1:16]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attr(*, "names")= chr [1:16] "桃園區" "中壢區" "大溪區" "楊梅區" ...
  [list output truncated]
#批次清理無效值
library(sjmisc)
pp259762 <- set_na(pp259762, na=c(93:99, "NA")) 

#變數編碼:
library(sjmisc) #編碼用
library(sjPlot) #製圖用

#題目編碼: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五題,測量的是人們對於民主制度的認同程度是如何?

#有人說:「民主也許(臺:加減)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臺:咁有同意)這種說法?【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01)非常不同意  (02)不同意  (03)同意 (04)非常同意 (05)其他

table(pp259762$Q5)

  1   2   3   4 
 39 117 551 421 
pp259762$Q5r<-rec(pp259762$Q5,rec = "1=1[非常不同意];2=2[不同意];3=3[同意];4=4[非常同意]", as.num = F)
frq(pp259762$Q5r)
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28 mean=3.20 sd=0.76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非常不同意 |  39 |  3.20 |    3.46 |   3.46
    2 |     不同意 | 117 |  9.61 |   10.37 |  13.83
    3 |       同意 | 551 | 45.24 |   48.85 |  62.68
    4 |   非常同意 | 421 | 34.56 |   37.32 | 100.00
 <NA> |       <NA> |  90 |  7.39 |    <NA> |   <NA>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民主制度與罷免制度的關聯)

#依照選舉的過程,認為對於民主制度的高度認同,應當認為罷免的直接公民行動是具有高度可行性,因此我認為,對於民主的高度認同較傾向認為立委的表現比較不好就可以罷免他,對於民主的低度認同較傾向認為罷免制度容易淪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應當少用(在數字上是呈現這樣的關聯性)。
#卡方相關:
#H0:民主制度與罷免制度無關
#H1:民主制度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misc)
pp259762$DE<-rec(pp259762$Q5,rec = "1=1[非常不同意];2=2[不同意];3=3[同意];4=4[非常同意];else=NA",as.num=F)
frq(pp259762$Q5)
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28 mean=3.20 sd=0.76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非常不同意 |  39 |  3.20 |    3.46 |   3.46
    2 |     不同意 | 117 |  9.61 |   10.37 |  13.83
    3 |       同意 | 551 | 45.24 |   48.85 |  62.68
    4 |   非常同意 | 421 | 34.56 |   37.32 | 100.00
 <NA> |       <NA> |  90 |  7.39 |    <NA> |   <NA>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DE,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非常不同意 10 26 36
不同意 50 62 112
同意 250 248 498
非常同意 270 131 401
Total 580 467 1047
χ2=44.914 · df=3 · Cramer's V=0.207 · p=0.000
show.row.prc=TRUE
show.col.prc=TRUE
show.legend=FALSE
show.exp=FALSE
show.cell.prc=FALSE
tdcol.col="green"
tdcol.row="blue"
#卡方相關性檢定

#p值小於0.05,兩者呈現高度相關,拒絕虛無假設。

#卡方相關性解讀:

#1.同意民主制度的有[45.3%]選擇同意罷免、有[45%]選擇不同意罷免,顯見台灣社會對於罷免制度的運用陷入高度拉扯。

#2.非常同意民主制度則有[61.2%]選擇同意罷免,有[29.7%]選擇不同意罷免,台灣似乎陷入一種民族主義的極端情緒中

#3.選擇同意罷免,有[89.6%]認同民意制度,同時選擇不同意罷免有[80.9]認同民意制度。

#筆者綜上所述,認為台灣民眾強烈認同一個民主國家必須要有罷免制度來對於國會議員進行抗衡,但是對於這次的罷免行動熱潮則是陷入一種矛盾,一方面認為民主國家的罷免制度具有高度認同,但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對於在野黨的集體罷免是不正確的。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12題,主要測量人們對於半總統制的理論想像
#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臺:牽制)」,但也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兩種說法隨機出現】
#(01)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臺:牽制)(02)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   (03)其他

table(pp259762$Q12)

  1   2 
725 327 
pp259762$Q12r<-rec(pp259762$Q12,rec = "1=1[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2=2[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 as.num=F)
frq(pp259762$Q12r)
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但也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052 mean=1.31 sd=0.46

Value |                                                Label |   N | Raw %
--------------------------------------------------------------------------
    1 |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 | 725 | 59.52
    2 |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 | 327 | 26.85
 <NA> |                                                 <NA> | 166 | 13.63

Value | Valid % | Cum. %
------------------------
    1 |   68.92 |  68.92
    2 |   31.08 | 100.00
 <NA> |    <NA> |   <NA>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半總統制中府院關係的一致與分立對於罷免制度的贊成與反對的關聯):
#在大罷免的選舉過程中,希望改變成政黨政府的情況之下較為支持透過罷免在野黨立委的方式以取得立法院的多數,結合第12題與第14題的變數分布來看,[其實是呈現這樣的傾向],但是多數人認為分立政府的情況之下,才能制衡,因此我推測,分立政府的情況之下,若認為立委表現不好就可以罷免他,一致政府的情況之下則較傾向認為,罷免手段會變成政治報復的工具應而必須少用。
#卡方相關:
#HO:半總統制與罷免制度無關
#H1:半總統制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12,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但也有人說:「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不同政黨,才能互相制衡 273 404 677
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立委最好是同一政黨,才可以貫徹政策 256 54 310
Total 529 458 987
χ2=150.963 · df=1 · &phi=0.393 · p=0.000
show.row.prc =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green"
         tdcol.row = "blue"
#卡方相關性檢定:

#p值小於0.05,呈現兩者高度相關,拒絕虛無假設。

#卡方相關性解讀:

#1.選擇[府院不同政黨,互相制衡],認為[不同意罷免],[有55.7%],選擇同意罷免[有37.6%],由於台灣現行屬於分立政府,因此我認為此題以預示大罷免將以失敗收場。

#2.選擇[一致(政黨)政府],認為[同意罷免]有[78.2%],即使是府院一致的情況之下,有更多的人選擇必須同意罷免,顯見台灣的公民社會力量相當強大,有趣的是與第一點相差非常大,同時台灣民眾也不認為府院一致之下也不會比較容易貫徹政策。

#3.同意罷免中有[44.9%],選擇分立政府,另外[42.1%],選擇一致政府,顯然不管是府院一致還是不一致的情況,人們都高度認同透過罷免進行抗衡。

#4.不同意罷免有[81.9%]選擇分立政府,有[10.9%]選擇一致政府。

#筆者綜上所述,不同意罷免是當前民意多數,同時之間認為現行的分立政府才能有效制衡執政黨,同時一大隱憂即使是一致政府台灣民眾也不認為這樣可以貫徹政策甚至於認為還必須透過公民監督以及罷免制度來監督執政當局。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21題,主要測量人們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
#關於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01)儘快統一 (02) 盡快宣布獨立 (03)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0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05)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06)永遠維持現狀 (07)其他
table(pp259762$Q21)

  1   2   3   4   5   6   7 
  9  47  97 245 349 406   9 
pp259762$Q21r<-rec(pp259762$Q21,rec = "1=1[儘快統一];2=2[盡快宣布獨立];3=3[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4=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5=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6=6[永遠維持現狀];7=7[其他]",as.num = F)

frq(pp259762$Q21r)
關於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62 mean=4.83 sd=1.18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儘快統一 |   9 |  0.74 |    0.77 |   0.77
    2 |                     盡快宣布獨立 |  47 |  3.86 |    4.04 |   4.82
    3 |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  97 |  7.96 |    8.35 |  13.17
    4 |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 245 | 20.11 |   21.08 |  34.25
    5 |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 349 | 28.65 |   30.03 |  64.29
    6 |                     永遠維持現狀 | 406 | 33.33 |   34.94 |  99.23
    7 |                             其他 |   9 |  0.74 |    0.77 | 100.00
 <NA> |                             <NA> |  56 |  4.60 |    <NA> |   <NA>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
#該題的背後思考過程是有點複雜的,首先想要將該題放置在罷免的過程與結果來說會產生時空錯位的困境,筆者檢視維持現狀後再走向統一與獨立這兩個選項來說,時間究竟多久?很明顯在今年的年底來說台灣依然還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要說明兩岸關係罷免制度之間的關聯,唯有放置在大罷免的過程才具可解讀性,因整體選戰的過程,雖然罷免的是區域立委但透過罷免方的描述,發現整體選舉與兩岸的定位高度相關,因此我推測選擇[永遠維持現狀]加上[先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民眾由於藍營的兩岸定位較為模糊,所以選擇認為其表現不好就可以罷免他,選擇[統一]與[維持現狀後走向統一],則較傾向於認為罷免制度容易淪為政治報復的工具因此選擇必須少用。
#卡方相關
#H0:兩岸關係與罷免制度無關
#H1:兩岸關係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21,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關於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有下面幾種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儘快統一 4 5 9
儘快宣佈獨立 40 5 45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 30 62 92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 188 46 234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 156 162 318
永遠維持現狀 164 202 366
已經是個獨立的國家 7 1 8
Total 589 483 1072
χ2=123.924 · df=6 · Cramer's V=0.340 · Fisher's p=0.000
show.row.prc =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gray"
         tdcol.row = "brown"
#卡方相關檢定:拒絕虛無假設,p值小於0.05,兩者呈現高度相關。

#卡方相關解讀:

#1.選擇永遠維持現狀,有[40.3%]選擇[同意罷免],而[49.7%]選擇[不同意罷免],顯然台灣島內民眾民意的多數仍然還是認為不同意罷免才是多數。

#2.有趣的是,選擇獨立進而選擇罷免制度有很高的集中度,分別是盡快宣布獨立的[85.1]、維持現狀後以後走向獨立的[76.7%]、已經是個獨立國家的[77.7%]

#3.相對的,選擇統一而選擇不同意罷免制度也有很高的集中度,分別是盡快統一[55%]、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63.9%]

#4.在不同意罷免的選擇中有極高比例的民眾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或獨立],相加起來有[95.7%]

#5.筆者綜上所述,認為這場罷免投票高度的與兩岸關係的想像高度重疊,傾向選擇獨立的民眾較為支持罷免制度,選擇統一的民眾較為不支持罷免制度,然而在選擇不同意罷免的民眾當中選擇維持現狀不管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有更高的集中度,顯見台灣社會整體其實不想要介入這場政治惡鬥當中,應當恢復社會的安寧。
#此題是出自於題組中的第十七題與十八題,主要測量美中台三方關係的外交距離,因此兩題分別測量台灣與中國大陸(十七)、台灣與美國(十八)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臺:交往),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臺:交往)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plot_frq(pp259762$Q17, type = "hist")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兩岸之間的外交距離與罷免制度之間的關聯性
#依傳統的觀點來說,藍營比較偏向與中國友好,當然亦有論者提出不同意見,因此要建立這樣的連結對於筆者來說是危險的,但從近日的新聞談話來說,我們發現國、民兩黨相互比較之下,國民黨畢竟在兩岸議題還是沒有走到直接台灣獨立,而民進黨的黨綱確實有台獨綱領的存在,而且每逢選情開始不順遂時,台灣獨立議題就容易被操作,例如:陳水扁爆發貪汙案時,開始發動防衛性公投操作,西元2018年蔡賴之爭時,兩個政治人物也是在台獨理論橙色上的差異有關,因此筆者認為,越傾向於對中國友好越不認為能夠透過罷免制度將其罷免,對於中國較不友善較傾向透過罷免制度來罷免所謂親中的立委。
#卡方相關:
#H0:兩岸外交與罷免制度無關
#H1:兩岸外交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17,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59 19 78
1 27 2 29
2 33 6 39
3 70 18 88
4 48 13 61
5 191 183 374
6 67 64 131
7 41 53 94
8 20 57 77
9 1 12 13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17 38 55
Total 574 465 1039
χ2=138.533 · df=10 · Cramer's V=0.365 · p=0.000
show.row.prc =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blue"
         tdcol.row = "green"
#卡方相關性檢定:p值小於0.05,拒絕虛無假設,兩者呈現高度相關。

#本題兩岸之間的關係親疏程度,是一個連續變數

#卡方相關的解讀:

#有趣的是,我們先將分數進行切割,先看五分以下的疏遠程度來說,選擇罷免的百分比很高分別對應的是,0分[75.6%]、1分[93.1%]、2分[84.6%]、3分[79.5%]、4分[78.6%]

#5分以上的親密程度來說,選擇不同意罷免的百分比比較高,分別所對應的是,6分[48.8%]、7分[56.3%]、8分[74%]、9分[92.3%]、10分[69%],可以看出百分比隨著密切程度的提高而上升。

#以最多人所選擇的5分來說,較多人選擇支持罷免[51%]

#顯見雖然兩岸關係與罷免制度高度相關,但是透過罷免制度與國會議員進行抗衡的民意仍佔多數,顯見我國對於罷免制度有高度的認同。
#第18題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臺:交往),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臺:交往)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plot_frq(pp259762$Q18, type = "hist")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
#台美之間的關係與罷免制度的關聯
#首先這個推論對於筆者來說同樣是危險的,在上次的國民黨選舉中張亞中在主席選舉辯論中提出朱立倫是CIA的線人,因而對於整體的選舉造成動盪性的影響,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幾乎難以分辨國民黨還是民進黨較傾向於對於美國友好,但是對於國民黨來說較為傾向於台海和平的因此國民黨與美國之間就會稍微比較遠,相反的,民進黨與中國之間主權的關係被強調(兩岸互不隸屬),因此與美國之間的距離就會比較靠近。
#最後我認為與美國較為友好的態度較傾向於支持透過罷免制度進行罷免,與美國較為不友好的態度較認為罷免制度容易淪為政治報復的手段因此選擇少用。
#卡方相關:
#H0:台美外交與罷免制度無關
#H1:台美外交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18,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5 17 22
1 1 9 10
2 4 9 13
3 6 25 31
4 9 21 30
5 146 193 339
6 85 52 137
7 108 54 162
8 109 51 160
9 25 4 29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85 26 111
Total 583 461 1044
χ2=118.736 · df=10 · Cramer's V=0.337 · Fisher's p=0.000
show.row.prc =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gray"
         tdcol.row = "brown"
#卡方相關性檢定:p值小於0.05,拒絕虛無假設,兩者呈現高度相關。

#卡方相關的解讀:

#上下兩題結構相仿採相同的推論方式,以五分作為井線

#五分以下,主張台美關係越疏遠越好的越傾向不支持罷免分別對應的是0分[77.2%]、1分[90%]、2分[69%]、3分[80%]、4分[70%]。

#再看五分以上,主張台美關係越密切越好越支持罷免制度,分別對應的是6分[62%]、7分[66.6%]、8分[68%]、9分[86.2%]、10分[76.5%]。

#最多人所選擇的五分來說,較多人傾向於選擇不支持罷免制度。

#筆者綜上所述,結合前後兩題進行分析,發現與中國越親密者越不支持罷免、與美國越親近者,越支持罷免,但是不管與中、美哪一方相比都有更多的人傾向於支持罷免制度中國[55.2%]、美國[55.8]支持罷免制度。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23題,主要測量族群認同亦即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01)台灣人 (02)都是 (03)中國人(04)其他

table(pp259762$Q25)

  1   2   3 
704 430  34 
pp259762$Q25r<-rec(pp259762$Q25,rec = "1=1[台灣人];2=2[都是];3=3[中國人];4=4[其他]",as.num=F)

frq(pp259762$Q25r)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68 mean=1.43 sd=0.55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台灣人 | 704 | 57.80 |   60.27 |  60.27
    2 |   都是 | 430 | 35.30 |   36.82 |  97.09
    3 | 中國人 |  34 |  2.79 |    2.91 | 100.00
    4 |   其他 |   0 |  0.00 |    0.00 | 100.00
 <NA> |   <NA> |  50 |  4.11 |    <NA> |   <NA>
#變項之間的可能關聯
#族群認同與罷免制度之間的關聯
#兩變項之間牽動著台灣的敏感神經,可以說是對於筆者來說相當危險的,但想要解釋大罷免的推論過程,就必須建立這個連結,在族群認同中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較傾向於運用罷免制度認為其表現不好就可以罷免,而族群認同中傾向於自己是中國人的教認為不應透過罷免制度來進行政治報復。
#卡方相關:
#H0:族群認同與罷免制度無關
#H1:族群認同與罷免制度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25,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臺灣人 466 184 650
都是 119 269 388
中國人 6 23 29
Total 591 476 1067
χ2=179.996 · df=2 · Cramer's V=0.411 · p=0.000
show.row.prc =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gray"
         tdcol.row = "brown"
#卡方相關檢定:p值小於0.05,拒絕虛無假設,兩者呈現高度相關。

#卡方相關解讀:

#選擇台灣人,並支持罷免的有[71.7%]、選擇中國人,不支持罷免的有[79%],選擇兩者都是的有[69.3%]不支持罷免。

#支持罷免制度的有[78.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支持罷免制度的有[56.5%]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筆者綜上所述發現族群認同與罷免制度的選擇強烈拉扯台灣社會,超過7成的台灣認同者,高度肯定罷免制度,而在族群認同中採取較為模糊立場者傾向於不支持罷免,怪不得罷免團體廣泛使用台灣人認同來進行選舉操弄,從統計上的效果觀知這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選舉策略。
#此題是第22題,測量人們的政黨認同
#在目前國內的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01)國民黨(02)民進黨(03)新黨(04)親民黨(05)台聯(06)綠黨(07)時代力量(08)社民黨(09)台灣激進(10)台灣民眾黨
table(pp259762$Q22)

  1   2   6   7  16  17  19  20  21  23  38  42  45  52 
222 359  68 268   2   1  40   1   4   2  99   1   1   1 
pp259762$Q22r<-rec(pp259762$Q22,rec = "1=1[國民黨];2=2[民進黨];3=3[新黨];4=4[親民黨];5=5[台聯];6=6[綠黨];7=7[時代力量];8=8[社民黨];9=9[台灣激進];10=10[台灣民眾黨]", as.num=F)
frq(pp259762$Q22r)
在目前國內的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917 mean=3.52 sd=2.54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國民黨 | 222 | 18.23 |   24.21 |  24.21
    2 |     民進黨 | 359 | 29.47 |   39.15 |  63.36
    3 |       新黨 |   0 |  0.00 |    0.00 |  63.36
    4 |     親民黨 |   0 |  0.00 |    0.00 |  63.36
    5 |       台聯 |   0 |  0.00 |    0.00 |  63.36
    6 |       綠黨 |  68 |  5.58 |    7.42 |  70.77
    7 |   時代力量 | 268 | 22.00 |   29.23 | 100.00
    8 |     社民黨 |   0 |  0.00 |    0.00 | 100.00
    9 |   台灣激進 |   0 |  0.00 |    0.00 | 100.00
   10 | 台灣民眾黨 |   0 |  0.00 |    0.00 |  24.21
 <NA> |       <NA> | 301 | 24.71 |    <NA> |   <NA>
#兩變項之間的關聯
#政黨認同與罷免制度的連結
#因為國民黨的區域立委是被動地等待著被罷免因此筆者認為,選擇民進黨與時代力量的支持者較傾向於支持透過罷免制度進行罷免,而國民黨的支持者,較傾向於認為罷免是一種政治報復的工具而選擇應該盡量少用。
#卡方相關:
#HO:政黨認同與罷免制度之間無關
#H1:政黨認同與罷免制度之間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22,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在目前國內的政黨中,請問您認為您比較支持哪一個政黨?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國民黨 49 156 205
民進黨 299 47 346
都支持 27 36 63
都不支持 105 128 233
泛藍 0 2 2
泛綠 1 0 1
選人不選黨 17 14 31
綠黨 1 0 1
時代力量 4 0 4
社民黨 2 0 2
台灣民眾黨 34 60 94
台澎黨 1 0 1
臺灣動物保護黨 1 0 1
人民最大黨 0 1 1
Total 541 444 985
χ2=256.358 · df=13 · Cramer's V=0.510 · Fisher's p=0.000
show.row.prc=TRUE
show.col.prc=TRUE
show.na=FALSE
show.legend=FALSE
show.exp=FALSE
show.cell.prc=FALSE
tdcol.col="blue"
tdcol.row="green"
#卡方相關:p值小於0.05,拒絕虛無假設,兩者呈現高度相關。

#卡方相關解讀:選擇國民黨的支持者有[76%]不支持罷免制度、選擇民進黨的支持者有[86.4%]支持罷免制度。

#支持罷免制度有[55.2%]是民進黨的支持者,不支持罷免制度有[35.1%]是國民黨的支持者。

#有趣的是不管對於罷免制度態度如何,都有為數不少的人選擇都不支持,支持罷免方的[19.4%]、不支持罷免方[28.8%]。

#民進黨的支持者高度認同罷免制度的情況之下、為何罷免沒有辦法大成功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台灣人支持民主制度但不支持大罷免這樣的選舉策略,進而能推之,大罷免的可能失敗原因之一,民進黨的支持者中贊成罷免制度的選民最後沒有出來投票。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16題,測量人們對於罷免門檻的看法
#目前罷免區域立委的規定是四分之一以上的選民出席投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即通過罷免。請問您認為這樣的門檻是太高、太低還是剛剛好?(01)太高(02)太低(03)剛剛好(04)其他
table(pp259762$Q16)

  1   2   3 
 63 441 467 
pp259762$Q16r<-rec(pp259762$Q16,rec = "1=1[太高];2=2[太低];3=3[剛剛好];4=4[其他]" ,as.num=F)
frq(pp259762$Q16r)
目前罷免區域立委的規定是四分之一以上的選民出席投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即通過罷免。請問您認為這樣的門檻是太高、太低還是剛剛好?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971 mean=2.42 sd=0.61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太高 |  63 |  5.17 |    6.49 |   6.49
    2 |   太低 | 441 | 36.21 |   45.42 |  51.91
    3 | 剛剛好 | 467 | 38.34 |   48.09 | 100.00
    4 |   其他 |   0 |  0.00 |    0.00 | 100.00
 <NA> |   <NA> | 247 | 20.28 |    <NA> |   <NA>
#卡方相關:
#H0:罷免門檻與罷免投票無關
#H1:罷免門檻與罷免投票有關
library(sjPlot)
tab_xtab(pp259762$Q16,pp259762$Q14,encoding = "utf8")
目前罷免區域立委的規定是四分之一以上的選民出席投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即通過罷免。請問您認為這樣的門檻是太高、太低還是剛剛好?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Total
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
太高 36 25 61
太低 132 283 415
剛剛好 356 93 449
Total 524 401 925
χ2=198.125 · df=2 · Cramer's V=0.463 · p=0.000
show.row.prc
[1] TRUE
         show.col.prc = TRUE
         show.na = FALSE
         show.legend = FALSE 
         show.exp = FALSE
         show.cell.prc = FALSE
         tdcol.col = "green"
         tdcol.row = "blue"
#卡方相關檢定:p值小0.05,拒絕虛無假設,兩者高度相關

#卡方相關解讀:認為罷免門檻剛剛好有[79.2%]支持罷免制度、認為罷免門檻制度太低有[68.1%]不支持罷免制度

#支持罷免制度有[67.9%],認為現行罷免制度門檻剛剛好,不支持罷免制度有[70.5%]認為現行門檻過低。

#筆者綜上所述能發現,支持罷免制度的人較傾向認為剛剛好、不支持罷免的人較傾向於認為現行罷免制度過低,顯見台灣人其實是認同罷免制度的本身,而非大罷免的這場選舉本身。
#此題是出自題組中的第14題,測量人們對於罷免投票的看法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01)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02)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應該儘量少用(03)其他
table(pp259762$Q14)

  1   2 
608 493 
pp259762$Q14r<-rec(pp259762$Q14,rec="1=1[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2=2[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應該儘量少用];3=3[其他]", as.num = F)
frq(pp259762$Q14r)
有人說:「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是由人民選出,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但也有人說:「罷免民意代表和民選官員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所以應該儘量少用」。請問您比較同意哪一種說法?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01 mean=1.45 sd=0.50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民眾只要認為他沒做好,就可以罷免他 | 608 | 49.92 |   55.22 |  55.22
    2 | 容易成為政治報復的工具,應該儘量少用 | 493 | 40.48 |   44.78 | 100.00
    3 |                                 其他 |   0 |  0.00 |    0.00 | 100.00
 <NA> |                                 <NA> | 117 |  9.61 |    <NA> |   <NA>
#罷免的幽靈還沒有散去,雖然顯見台灣是個高度民主化的國家,但是台灣內部對於政治系統的高度不信任,想要透過人民的行動以穎撼動系統本身的野望容易使得我國走向民粹式的國家,從筆者所挑選的變數、編碼、進行相關性檢定的變數包刮民主憲政、半總統制的府會想像、兩岸關係、兩岸親密度、台美親密度、族群認同、政黨認同、罷免們看的看法,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只要民進黨執政當局在整個選舉的過程中能夠表現得好一點,例如:直接普發現金一萬、又或是對於台美之間對等關稅問題的處裡直接、明確一點,對於陸配的處裡能夠先溫和之後再轉換正確的選舉策略,最後再加上選舉的渲染力,例如:情感牌(愛台灣護台灣),這場獨步全球的民主大罷免,幾乎可以強渡關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