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岸緊張歸因與假訊息歸因
(一)假設陳述
H0:兩岸緊張歸因與假訊息歸因無關。
H1:兩岸緊張歸因與假訊息歸因存在正向關聯,將兩岸緊張歸咎於民進黨的群體,在假訊息歸因上也更傾向歸咎於民進黨。
(二)卡方檢定
卡方檢定結果顯示 χ²=792.92,p<0.001,達到統計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資料支持兩岸緊張歸因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關聯。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with Yates' continuity correction
data: tiktok$Q23r and tiktok$Q9r
X-squared = 792.92, df = 1, p-value < 2.2e-16
(三)交叉分析表
交叉分析表顯示 φ=0.641,資料支持兩岸緊張歸因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強關聯。
列百分比:在將兩岸緊張歸咎於民進黨的 736 位受訪者中,有 87.1% 同時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相對地,在不歸咎民進黨兩岸責任的 1203 位受訪者中,僅 21.3% 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兩組比例差距達 65.8 個百分點,呈現極為明顯的條件機率差異,代表兩岸歸因對假訊息歸因具有極強的預測力。
欄百分比:在所有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的897位受訪者中,有 71.5% 同時將兩岸緊張歸咎於民進黨;而在不歸咎民進黨假訊息責任的1042位受訪者中,僅 9.1% 將兩岸問題歸咎於民進黨。這種雙向的高度一致性顯示,兩種歸因並非各自獨立的判斷,而是相互強化的認知模式。
| 是否將兩岸緊張歸咎於民進黨 |
是否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
Total |
| 不歸咎民進黨 |
歸咎民進黨 |
| 不歸咎民進黨 |
947 78.7 % 90.9 % |
256 21.3 % 28.5 % |
1203 100 % 62 % |
| 歸咎民進黨 |
95 12.9 % 9.1 % |
641 87.1 % 71.5 % |
736 100 % 38 % |
| Total |
1042 53.7 % 100 % |
897 46.3 % 100 % |
1939 100 % 100 % |
| χ2=792.918 · df=1 · &phi=0.641 · p=0.000 |
(四)列聯表關聯圖
我將觀察值高於理論期望值的組合設定為藍色,低於期望值的組合設定為粉色。可以看到左上角(兩者都不歸咎民進黨)和右下角(兩者都歸咎民進黨)呈現明顯藍色,顯示這兩種一致性組合的人數遠多於隨機分布的預期。相對地,右上角和左下角(一個歸咎、一個不歸咎)呈現明顯粉色,表示這種矛盾組合的人數少於預期,此圖更有力的證明了民眾在兩岸議題和假訊息議題上的責任歸屬判斷上傾向一致性極強,且很少出現矛盾立場。
(五)檢定詮釋
檢定結果支持本假設,兩岸關係歸因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高度一致性。當民眾建立「民進黨應對兩岸緊張負責」的認知框架後,此框架會自動套用到其他負面政治現象的解釋,而不需要針對每個議題重新評估證據。但兩岸關係與假訊息問題在性質上差異甚大:前者涉及地緣政治與軍事風險,後者涉及資訊環境治理,可是對於已形成特定歸因傾向的民眾而言,這些差異被執政黨責任的統一框架所覆蓋,會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執政黨所造成。
二、信賴資訊來源與假訊息歸因
(一)假設陳述
H0:信賴資訊來源與假訊息歸因無關。
H1:信賴資訊來源與假訊息歸因存在正向關聯,信賴非傳統媒體的群體,更傾向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二)卡方檢定
卡方檢定結果顯示 χ²=15.052,p<0.001,達到統計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資料支持信賴資訊來源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關聯。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with Yates' continuity correction
data: tiktok$Q4r and tiktok$Q9r
X-squared = 15.052, df = 1, p-value = 0.0001046
(三)交叉分析表
交叉分析表顯示 φ=0.089,資料支持信賴資訊來源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弱關聯。
列百分比:在主要信賴非傳統媒體的 739 位受訪者中,有 40.6% 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在不主要信賴非傳統媒體的1200位受訪者中,有 49.8% 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兩組比例差距為 9.2 個百分點,方向與我先前的推論相反,信賴非傳統媒體者反而較不傾向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欄百分比:在所有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的 897 位受訪者中,信賴非傳統媒體者佔 33.4% ,不主要信賴非傳統媒體者佔 66.6% ;而在不歸咎民進黨假訊息責任的 1042 位受訪者中,信賴非傳統媒體者佔 42.1% ,不主要信賴非傳統媒體者佔 57.9% 。這種分布顯示,信賴非傳統媒體的群體在不歸咎民進黨組別中的占比相對較高。
| 是否信賴非傳統媒體 |
是否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
Total |
| 不歸咎民進黨 |
歸咎民進黨 |
| 信賴傳統媒體 |
603 50.2 % 57.9 % |
597 49.8 % 66.6 % |
1200 100 % 61.9 % |
| 信賴非傳統媒體 |
439 59.4 % 42.1 % |
300 40.6 % 33.4 % |
739 100 % 38.1 % |
| Total |
1042 53.7 % 100 % |
897 46.3 % 100 % |
1939 100 % 100 % |
| χ2=15.052 · df=1 · &phi=0.089 · p=0.000 |
(四)列聯表關聯圖
此圖中都是低彩度方塊,尤其圖中左上方和右上方兩個格子呈現淺灰色,顯示實際觀察值與隨機期望值極為接近。而下方兩個格子出現微弱的顏色差異,左下角(信賴非傳統媒體且不歸咎民進黨)呈現微弱藍色,顯示此組合略多於期望值;右下角(信賴非傳統媒體且歸咎民進黨)呈現微弱粉色,顯示此組合略少於期望值。這種極為淺淡的顏色對比代表兩變數之間僅存在微弱關聯,遠不及前面假設一的強烈對角線模式。
(五)檢定詮釋
檢定結果雖達統計顯著,但關聯稍弱且方向相反,部分否定了原先的理論預期。在建立假設時,我推論非傳統媒體缺乏系統化查證機制,且演算法會強化同溫層效應,因此信賴這類管道的民眾應更容易接受民進黨操作假訊息的敘事。然而實證結果不僅未支持此預期,反而是呈現反向的弱關聯,信賴非傳統媒體者甚至較不傾向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相較於假設一的強關聯,此結果可能暗示假訊息歸因會更深層地受到政治態度本身所驅動,而非資訊接收管道。
反思後,可能的解釋包括以下:非傳統媒體的政治立場或許比原先設想的更為多元,雖然部分網紅與名嘴確實傳播反執政黨訊息,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創作者會支持執政黨或保持中立;此外,信賴非傳統媒體的群體可能具有較高的批判意識,他們選擇非傳統管道可能正是因為對傳統媒體的政治立場不滿,這種批判態度導致他們在假訊息歸因時不願直接去歸咎單一政黨;而「最信賴」的單一測量方式可能無法充分捕捉受訪者複雜的媒體使用行為,民眾可能在不同議題上信賴不同管道,或者同時接觸多種管道,所以數據難以直接去鎖定單一的因果關聯。
三、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
(一)假設陳述
H0: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無關。
H1: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存在正向關聯,認為政府威權化的群體,更傾向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二)卡方檢定
卡方檢定結果顯示 χ²=367.85,p<0.001,達到統計顯著水準,拒絕虛無假設,資料支持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關聯。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with Yates' continuity correction
data: tiktok$Q18r and tiktok$Q9r
X-squared = 367.85, df = 1, p-value < 2.2e-16
(三)交叉分析表
交叉分析表顯示 φ=0.437,資料支持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中度關聯。
列百分比:在同意「政府跟共產黨沒有差別,台灣沒有言論自由」的 915 位受訪者中,有69.3% 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在不同意此說法的 1024 位受訪者中,僅 25.7% 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兩組比例差距 43.6 個百分點,顯示政府威權化認知對假訊息歸因具有顯著的區辨力。尤其是同意威權化的群體中近七成將假訊息歸咎於執政黨,此比例遠高於樣本整體的 46.3% ,反映出對政府極端不信任感與假訊息內部歸因之間的強烈連結。
欄百分比:在所有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的 897 位受訪者中,有 70.7% 同時認為政府威權化;而在不歸咎民進黨假訊息責任的 1042 位受訪者中,僅 27% 認為政府威權化。這種不對稱分布進一步證實了,相信執政黨操作假訊息的民眾,絕大多數也同時擁有「政府已威權化」的極端體制評價。
| 是否同意政府威權化 |
是否將假訊息歸咎於民進黨 |
Total |
| 不歸咎民進黨 |
歸咎民進黨 |
| 不同意政府威權化 |
761 74.3 % 73 % |
263 25.7 % 29.3 % |
1024 100 % 52.8 % |
| 同意政府威權化 |
281 30.7 % 27 % |
634 69.3 % 70.7 % |
915 100 % 47.2 % |
| Total |
1042 53.7 % 100 % |
897 46.3 % 100 % |
1939 100 % 100 % |
| χ2=367.848 · df=1 · &phi=0.437 · p=0.000 |
(四)列聯表關聯圖
此圖呈現了與假設一類似的樣式,左上角(不同意威權化且不歸咎民進黨)和右下角(同意威權化且歸咎民進黨)呈現彩度高的藍色,顯示這兩種一致性組合多於隨機期望;右上角和左下角(矛盾組合)呈現彩度高的粉色,顯示此組合少於預期。這種清晰的對角線模式證實了民眾在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上傾向保持一致性。
(五)檢定詮釋
檢定結果支持本假設,政府威權化認知與假訊息歸因之間存在中度關聯。同意政府跟共產黨沒有差別的群體,任何反證(如言論自由的存在)都被解讀為政府掩飾更深陰謀的證據。在這種認知框架下,官方對假訊息來源的澄清不僅無效,反而會被視為政府想轉移焦點,進一步強化執政黨才是假訊息源頭的信念。
這些認為台灣政府威權化的群體,可能對真正的威權政體(中國)反而較不警覺。當民眾將所有注意力集中於內部威脅(執政黨),會排擠對外部資訊戰的認知資源,形成把民主政府當敵人的認知盲點,這種極端信念也形成敵我倒置,可能是台灣潛在的戰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