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民主基金會2025調查_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資料不同世代台灣民眾對民主意涵認同與其意識形態延伸對中國、美國看法
一、研究動機
隨著全球民主體系面臨挑戰與轉型,台灣的民主經驗成為亞洲觀察民主深化與轉型的重要案例。民眾對民主制度的支持與信任,長期被視為民主鞏固的重要基礎。然而,近年在美中戰略競逐與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台灣社會對「民主」的理解已不僅止於制度層面,而逐漸反映出民眾在意識形態與國際認同上的分歧。
在後川普時代,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與區域戰略重組,重新塑造了台灣對「民主盟友」的期待與想像;相對地,中國在經濟與政治上持續擴張影響力,也引發部分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矛盾感受。於是,民眾如何理解「民主」的內涵,可能不僅影響其對國內政治運作的評價,也形塑其對外強權的情感距離與政策偏好。
本研究因此聚焦於探討不同年齡層台灣民眾的民主意涵認同與其延伸至對美、對中看法之關聯。透過「民主基金會2025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調查」資料,分析民眾在民主價值認知、政治樂觀程度與國族認同等面向上的差異,期能從實證角度揭示台灣民主信念如何在地緣政治脈絡中內化、轉化與外化,進而深化對台灣民主認同與國際定位的理解。
關鍵字:民主價值認同、後川普時代、情感溫度、兩岸關係
library(haven)
data <- read_sav("~/Desktop/draft/作業研究/民主基金會2025調查_臺灣民主價值與治理/PP259762.sav")
library(stringr)
library(tidyr)
sjPlot::set_theme(theme.font="PingFang TC") 資料搜集:臺灣民主價值與治理
計畫主持人: 陳陸輝 教授
研究數據:
資料長度(length(data)):對 tibble/data.frame,length() 回的是「欄數」,所以是 140。
列數 / 欄數:nrow(data) = 1218、ncol(data) = 140。
總儲存格數:1218 × 140 = 170,520。
完整度(completeness):1 - sum(is.na(data)) / 170520。
記憶體:object.size(data),上面會同時給位元組與易讀格式(KB/MB)。 欄位細節:column_report()
問卷題數:31題
訪問方式:電訪
col_na <- sapply(data, function(v) sum(is.na(v)))
col_unique <- sapply(data, function(v) if (is.list(v)) NA_integer_ else dplyr::n_distinct(v, na.rm = TRUE))二、關聯假設:
IV:「不同世代」,依年齡區間,每十年為一組,從未滿20歲到80歲以上
DV1:民主價值與認知
先藉由Q5-7檢視受訪民眾對於民主價值的定義與認知,延伸出對台灣目前民主政治在公共事務上運行的看法,認為樂觀抑或悲觀,咎其原因,並從這些可能性的理由展望未來。選擇的變數分別討論民主制度看法、實行滿意度、情緒態度及政府執政方向等。
DV2:對中/美態度
本區塊討論台灣外交互動的傾向,並以目前世界體系的兩大強權美國、中國為探討標的,了解台灣民眾對兩國的政體國體、政經交流各種層次認知後,主觀對於兩個國家的印象。
DV3:國族認同
了解受訪族群的政治意識型態、國族認同,連結B單元題組對於中、美的情感依附態度和偏好,探討其是否成為建構民主價值認知的核心因素。
假說設定:
H0:不同世代對於民主制度的定義、認同有差別,延伸到其對美國、中國態度
H1:是否越年輕世代,越認同台灣民主制度(Q5-7)
H2:傾向親美和親中的互動行為,存在世代差異(Q17-18)
H3:不同世代對於「台灣人」、「中國人」「兩者都是」的認同,存在世代差異(Q23)
library(sjmisc)Learn more about sjmisc with 'browseVignettes("sjmisc")'.
Attaching package: 'sjmisc'
The following object is masked from 'package:tidyr':
replace_na
library(sjPlot)
names(data) [1] "ID" "NAME" "TEL_A" "TEL" "TEL_NAME"
[6] "DATE" "BTIME" "ETIME" "RESULT" "CALLER"
[11] "GENDER" "LEVEL" "HOURS" "VERSION" "HOME_A"
[16] "HOME_M" "HOME_O" "SAMPLE" "DATE_1" "BTIME_1"
[21] "ETIME_1" "RESULT_1" "DATE_2" "BTIME_2" "ETIME_2"
[26] "RESULT_2" "DATE_3" "BTIME_3" "ETIME_3" "RESULT_3"
[31] "DATE_4" "BTIME_4" "ETIME_4" "RESULT_4" "DATE_5"
[36] "BTIME_5" "ETIME_5" "RESULT_5" "DATE_6" "BTIME_6"
[41] "ETIME_6" "RESULT_6" "DATE_7" "BTIME_7" "ETIME_7"
[46] "RESULT_7" "Q1" "Q2" "Q3" "Q4"
[51] "Q5" "Q6" "Q7" "Q8" "Q9"
[56] "Q10" "Q11" "Q12" "Q13" "Q14"
[61] "Q15" "Q16" "Q17" "Q18" "Q19"
[66] "Q20" "Q21" "Q22" "Q23" "Q24"
[71] "Q25" "Q26" "Q27" "Q28" "Q29"
[76] "Q30" "Q31" "Q32" "Q33" "Q34"
[81] "Q35" "Q36" "Q37" "Q38" "Q39"
[86] "Q40" "Q41" "Q42" "Q43" "Q44"
[91] "Q45" "Q46" "Q47" "Q48" "Q49"
[96] "Q50" "Q51" "Q52" "Q53" "Q54"
[101] "Q55" "NQ1" "NQ2" "NQ3" "NQ4"
[106] "NQ5" "NQ6" "NQ7" "NQ8" "NQ9"
[111] "NQ10" "NQ11" "NQ12" "NQ13" "NQ14"
[116] "NQ15" "NQ16" "NQ17" "NQ18" "NQ19"
[121] "NQ20" "TYPE" "SEX" "AGE" "EDU"
[126] "SENGI" "SENGI7" "MASENGI" "MASENGI7" "TONDU"
[131] "PARTYID" "PARTY" "PARTYID2" "T_Cidentity" "CAREER"
[136] "CAREER8" "TOWNID" "AAA" "AREAR" "W"
library(haven)
data <- read_sav("~/Desktop/draft/作業研究/民主基金會2025調查_臺灣民主價值與治理/PP259762.sav")
library(stringr)
library(tidyr)
library(sjmisc)
data <- set_na(data, na=c(93:99, "NA"))
## A.民主價值與制度信任
# 5.有人說:「民主也許(臺:加減)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臺:咁有同意)這種說法?【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 01.非常不同意 02.不 同 意 03.同 意 04.非常同意
# 96.看 情 形 97.無 意 見 98.不 知 道 95.拒 答
data$Q5r <- rec(data$Q5, rec="1=1; 2=2; 3=3; 4=4", as.num = F)
#整體上明顯偏向「同意」與「非常同意」,約 86% 的受訪者肯定民主制度。
#僅約 13% 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
#平均 3.20 表示台灣民眾對民主仍抱持高程度正向認同雖知其有問題,但仍認為它是「最好的制度」。
frq(data$Q5r)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28 mean=3.20 sd=0.76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非常不同意 | 39 | 3.20 | 3.46 | 3.46
2 | 不同意 | 117 | 9.61 | 10.37 | 13.83
3 | 同意 | 551 | 45.24 | 48.85 | 62.68
4 | 非常同意 | 421 | 34.56 | 37.32 | 100.00
<NA> | <NA> | 90 | 7.39 | <NA> | <NA>
# 在「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仍是最好的制度」此題中,台灣受訪民眾整體展現高度民主價值認同。
#約八成以上受訪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平均分數3.18(加權後),顯示民主作為理想制度的觀念仍深植於社會主流意識。
#這項結果將作為後續分析世代間民主信念差異的重要基準。
frq(data$Q5r, weights = data$W, out="v") | val | label | frq | raw.prc | valid.prc | cum.prc | |
| 1 | 非常不同意 | 36 | 3.23 | 3.23 | 3.23 | |
| 2 | 不同意 | 115 | 10.33 | 10.33 | 13.57 | |
| 3 | 同意 | 577 | 51.84 | 51.84 | 65.41 | |
| 4 | 非常同意 | 385 | 34.59 | 34.59 | 100.00 | |
| NA | NA | 0 | 0.00 | NA | NA | |
| total N=1113 · valid N=1113 · x̄=3.18 · σ=0.74 | ||||||
plot_frq(data$Q5r)# 6.整體而言,請問您對於目前臺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形滿不滿意(臺:咁有滿意)?【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 01.非常不滿意 02.不 滿 意 03.滿 意 04.非常滿意
# 96.看 情 形 97.無 意 見 98.不 知 道 95.拒 答
data$Q6r <- rec(data$Q6, rec="1=1; 2=2; 3=3; 4=4", as.num = F)
# 整體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執行現況」約略介於「略滿意」。
# 樂觀與悲觀情緒並非兩極,而呈現「多數溫和肯定」。
frq(data$Q6r)整體而言,請問您對於目前臺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形滿不滿意?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35 mean=2.31 sd=0.94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非常不滿意 | 278 | 22.82 | 24.49 | 24.49
2 | 不滿意 | 329 | 27.01 | 28.99 | 53.48
3 | 滿意 | 427 | 35.06 | 37.62 | 91.10
4 | 非常滿意 | 101 | 8.29 | 8.90 | 100.00
<NA> | <NA> | 83 | 6.81 | <NA> | <NA>
frq(data$Q6r, weights = data$W, out="v") | val | label | frq | raw.prc | valid.prc | cum.prc | |
| 1 | 非常不滿意 | 253 | 22.57 | 22.57 | 22.57 | |
| 2 | 不滿意 | 326 | 29.08 | 29.08 | 51.65 | |
| 3 | 滿意 | 449 | 40.05 | 40.05 | 91.70 | |
| 4 | 非常滿意 | 93 | 8.30 | 8.30 | 100.00 | |
| NA | NA | 0 | 0.00 | NA | NA | |
| total N=1121 · valid N=1121 · x̄=2.34 · σ=0.92 | ||||||
# 民眾的態度相對中性但仍略偏正面。加權後的分布顯示,「滿意」與「非常滿意」的比例合計約48%,而「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則約52%。整體平均分數為2.34
# (σ=0.92),略低於中位點,說明雖然台灣民眾支持民主制度,但對目前民主政治的實際表現仍有不少保留與批評。
# 這反映出台灣民眾對民主運作的評價更趨理性,並不盲目樂觀。
plot_frq(data$Q6r)# 7.請問您對臺灣民主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悲觀還是樂觀?【訪員請追問強弱程度】
# 01.非常悲觀 02.悲 觀 03.樂 觀 04.非常樂觀
# 96.看 情 形 97.無 意 見 98.不 知 道 95.拒 答
data$Q7r <- rec(data$Q7, rec="1=1; 2=2; 3=3; 4=4", as.num = F)
# 約八成仍對民主發展「樂觀或非常樂觀」;
# 少數悲觀者(約2成)顯示部分族群對制度未來仍有疑慮。
frq(data$Q7r)請問您對臺灣民主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悲觀還是樂觀?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09 mean=2.38 sd=0.93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非常悲觀 | 227 | 18.64 | 20.47 | 20.47
2 | 悲觀 | 348 | 28.57 | 31.38 | 51.85
3 | 樂觀 | 415 | 34.07 | 37.42 | 89.27
4 | 非常樂觀 | 119 | 9.77 | 10.73 | 100.00
<NA> | <NA> | 109 | 8.95 | <NA> | <NA>
frq(data$Q7r, weights = data$W, out="v") | val | label | frq | raw.prc | valid.prc | cum.prc | |
| 1 | 非常悲觀 | 210 | 19.20 | 19.20 | 19.20 | |
| 2 | 悲觀 | 351 | 32.08 | 32.08 | 51.28 | |
| 3 | 樂觀 | 422 | 38.57 | 38.57 | 89.85 | |
| 4 | 非常樂觀 | 111 | 10.15 | 10.15 | 100.00 | |
| NA | NA | 0 | 0.00 | NA | NA | |
| total N=1094 · valid N=1094 · x̄=2.40 · σ=0.91 | ||||||
#受訪者的情緒略為正面。加權後,「樂觀」與「非常樂觀」共約 49%,而「悲觀」與「非常悲觀」約 51%。平均分數為 2.40
#(σ=0.91),顯示社會整體對未來民主的發展態度仍維持在中性偏樂觀的水準。
plot_frq(data$Q7r)## B. 國際與兩岸互動態度:
# 17.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臺:交往),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臺:交往)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 95.拒答 98.不知道
sjmisc::frq(data$Q17)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12 mean=5.06 sd=2.39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0 |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 82 | 6.73 | 7.37 | 7.37
1 | 1 | 29 | 2.38 | 2.61 | 9.98
2 | 2 | 40 | 3.28 | 3.60 | 13.58
3 | 3 | 93 | 7.64 | 8.36 | 21.94
4 | 4 | 62 | 5.09 | 5.58 | 27.52
5 | 5 | 402 | 33.00 | 36.15 | 63.67
6 | 6 | 141 | 11.58 | 12.68 | 76.35
7 | 7 | 105 | 8.62 | 9.44 | 85.79
8 | 8 | 85 | 6.98 | 7.64 | 93.44
9 | 9 | 14 | 1.15 | 1.26 | 94.69
10 |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 59 | 4.84 | 5.31 | 100.00
<NA> | <NA> | 106 | 8.70 | <NA> | <NA>
# 在國際互動態度方面,研究先觀察民眾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之看法(Q17)。
# 題目以 0–10 分量表呈現,0 代表「台灣應該越疏遠越好」,10 代表「越密切越好」。
# 整體加權平均數為 5.06(σ=2.39),顯示台灣社會整體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大致位於中間偏溫和區間,並未呈現強烈的極端傾向。
plot_frq(data$Q17, type="hist")# 進一步將回答分組後(0–3=疏遠、4–6=中立、7–10=密切),結果如下
# 整體可見,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約54%)持中立立場,顯示社會主流對兩岸互動的態度仍以穩健、審慎為主。
# 另一方面,傾向疏遠(21.9%)與傾向密切(23.7%)的比例相近,
# 反映台灣社會在此議題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與多元觀點。
data$Q17.new <- rec(data$Q17,
rec="0:3=1; 4:6=2 ;7:10=3")
frq(data$Q17.new)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12 mean=2.02 sd=0.68
Value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244 | 20.03 | 21.94 | 21.94
2 | 605 | 49.67 | 54.41 | 76.35
3 | 263 | 21.59 | 23.65 | 100.00
<NA> | 106 | 8.70 | <NA> | <NA>
# 18.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臺:交往) ,如果用0 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臺:交往)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 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 0~10 您會給多少?
# 95.拒答 98.不知道
sjmisc::frq(data$Q18)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18 mean=6.26 sd=2.13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0 |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 24 | 1.97 | 2.15 | 2.15
1 | 1 | 10 | 0.82 | 0.89 | 3.04
2 | 2 | 14 | 1.15 | 1.25 | 4.29
3 | 3 | 33 | 2.71 | 2.95 | 7.25
4 | 4 | 31 | 2.55 | 2.77 | 10.02
5 | 5 | 374 | 30.71 | 33.45 | 43.47
6 | 6 | 142 | 11.66 | 12.70 | 56.17
7 | 7 | 175 | 14.37 | 15.65 | 71.82
8 | 8 | 166 | 13.63 | 14.85 | 86.67
9 | 9 | 32 | 2.63 | 2.86 | 89.53
10 |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 117 | 9.61 | 10.47 | 100.00
<NA> | <NA> | 100 | 8.21 | <NA> | <NA>
# 觀察民眾對台灣與美國互動關係的看法(Q18)。題目同樣採 0 至 10 分量表,0 代表「台灣應該越疏遠越好」,10 代表「越密切越好」。
# 整體加權後平均數為 6.26(σ=2.13),顯示台灣民眾普遍傾向支持與美國維持較緊密的互動關係。
plot_frq(data$Q18, type="hist")# 進一步將回答分組後(0–3=疏遠、4–6=中立、7–10=密切),結果如下
data$Q18.new <- rec(data$Q18,
rec="0:3=1; 4:6=2 ;7:10=3")
# 整體結果顯示,將近一半(約49%)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但同時也有 超過四成(約44%)的人傾向支持與美國維持密切互動
#遠高於持疏遠立場的約7%。這說明台灣社會在整體上呈現出明顯的「親美傾向」,同時仍保有一部分中間意見的群體。
frq(data$Q18.new)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18 mean=2.37 sd=0.61
Value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81 | 6.65 | 7.25 | 7.25
2 | 547 | 44.91 | 48.93 | 56.17
3 | 490 | 40.23 | 43.83 | 100.00
<NA> | 100 | 8.21 | <NA> | <NA>
## C. 世代、身份認同
# 23.其為數據第25題,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都是?
# 01.臺 灣 人 02.都 是 03.中 國 人
# 96.很 難 說 97.無 意 見 98.不 知 道 95 拒 答
table(data$Q25)
1 2 3
704 430 34
sjmisc::frq(data$Q25)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x) <numeric>
# total N=1218 valid N=1168 mean=1.43 sd=0.55
Value | Label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1 | 臺灣人 | 704 | 57.80 | 60.27 | 60.27
2 | 都是 | 430 | 35.30 | 36.82 | 97.09
3 | 中國人 | 34 | 2.79 | 2.91 | 100.00
<NA> | <NA> | 50 | 4.11 | <NA> | <NA>
data$Q25[data$Q25 %in% c(95,96,97,98)] <- NA
data$twnese <- rec(data$Q25, rec="1=1; else=0", as.num = F)
# 臺灣人
data$bothtwcn <- rec(data$Q25, rec="2=1; else=0", as.num = F)
# 都是
data$cnese <- rec(data$Q25, rec="3=1; else=0", as.num = F)
# 中國人
frq(data$twnese)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68 mean=0.60 sd=0.49
Value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0 | 464 | 38.10 | 39.73 | 39.73
1 | 704 | 57.80 | 60.27 | 100.00
<NA> | 50 | 4.11 | <NA> | <NA>
frq(data$bothtwcn)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68 mean=0.37 sd=0.48
Value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0 | 738 | 60.59 | 63.18 | 63.18
1 | 430 | 35.30 | 36.82 | 100.00
<NA> | 50 | 4.11 | <NA> | <NA>
frq(data$cnese)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x) <categorical>
# total N=1218 valid N=1168 mean=0.03 sd=0.17
Value | N | Raw % | Valid % | Cum. %
---------------------------------------
0 | 1134 | 93.10 | 97.09 | 97.09
1 | 34 | 2.79 | 2.91 | 100.00
<NA> | 50 | 4.11 | <NA> | <NA>
# 24.請問您是民國那一年出生的?(說不出的改問:您今年幾歲?由訪員換算成出生年:即114-歲數=出生年次),其為數據第26題
# _________ 年 995.拒答
# 計算年齡(以民國114年為基準)
data$age <- 114 - data$Q26
# 建立世代分組(從20歲開始每10年一組)
data$generation <- NA
data$generation[data$age < 20] <- 1
data$generation[data$age >= 20 & data$age <= 29] <- 2
data$generation[data$age >= 30 & data$age <= 39] <- 3
data$generation[data$age >= 40 & data$age <= 49] <- 4
data$generation[data$age >= 50 & data$age <= 59] <- 5
data$generation[data$age >= 60 & data$age <= 69] <- 6
data$generation[data$age >= 70 & data$age <= 79] <- 7
data$generation[data$age >= 80] <- 8
# 加上標籤
data$generation <- factor(data$generation,
levels = 1:8,
labels = c("未滿20",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以上")
)
plot_frq(data$generation)table(data$generation)
未滿20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以上
18 93 138 231 225 270 177 50
卡方檢定(作業三)
為了檢驗「不同世代是否在民主制度的認同與滿意度上存在差異」,本研究分別以 Q5(對民主價值的看法)與 Q6(對民主實行的滿意度)進行交叉分析。
1、以Q5(民主是否為好制度)、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民主制度的認同狀態
tab_xtab(data$Q5,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有人說:「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非常不同意 | 0 0 % 0 % |
1 2.6 % 1.1 % |
1 2.6 % 0.7 % |
1 2.6 % 0.4 % |
10 25.6 % 4.7 % |
19 48.7 % 7.7 % |
2 5.1 % 1.3 % |
5 12.8 % 14.3 % |
39 100 % 3.5 % |
| 不同意 | 4 3.4 % 26.7 % |
9 7.7 % 10.1 % |
8 6.8 % 5.9 % |
20 17.1 % 9 % |
16 13.7 % 7.4 % |
26 22.2 % 10.5 % |
24 20.5 % 15.7 % |
10 8.5 % 28.6 % |
117 100 % 10.5 % |
| 同意 | 8 1.5 % 53.3 % |
48 8.9 % 53.9 % |
70 13 % 51.9 % |
106 19.7 % 47.5 % |
112 20.8 % 52.1 % |
108 20 % 43.7 % |
76 14.1 % 49.7 % |
11 2 % 31.4 % |
539 100 % 48.5 % |
| 非常同意 | 3 0.7 % 20 % |
31 7.4 % 34.8 % |
56 13.4 % 41.5 % |
96 23 % 43 % |
77 18.5 % 35.8 % |
94 22.5 % 38.1 % |
51 12.2 % 33.3 % |
9 2.2 % 25.7 % |
417 100 % 37.5 % |
| Total | 15 1.3 % 100 % |
89 8 % 100 % |
135 12.1 % 100 % |
223 20.1 % 100 % |
215 19.3 % 100 % |
247 22.2 % 100 % |
153 13.8 % 100 % |
35 3.1 % 100 % |
1112 100 % 100 % |
| χ2=72.148 · df=21 · Cramer's V=0.147 · Fisher's p=0.000 | |||||||||
save(data, file="dataQ5.rda") 從圖表分析可以見得
除了在「非常不同意」民主制度是個好制度的數據裡,60-69歲的受訪者一支獨秀,佔了48.7 %,再綜觀中生代主要的非常不同意也佔了大半比例,顯現出既有制度的實行有需要檢視的空間。
不過整體而言,不同年齡層的台灣民眾普遍都認同民主是最好的制度,但認同強度略有差異。年輕世代傾向理性肯定、但較少「非常同意」的強烈表態;中高齡族群則展現出更堅定的民主信念。此結果顯示民主價值已成為跨世代的共同認知,但世代間的歷史經驗仍影響其認同強度。
2、以Q6(現行台灣民主是施行效度如何)、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台灣執政當局的滿意程度
tab_xtab(data$Q6,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整體而言,請問您對於目前臺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形滿不滿意?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非常不滿意 | 2 0.7 % 14.3 % |
13 4.7 % 14.9 % |
17 6.2 % 13.2 % |
47 17.1 % 21.2 % |
62 22.5 % 28.3 % |
75 27.3 % 29.9 % |
47 17.1 % 30.1 % |
12 4.4 % 29.3 % |
275 100 % 24.6 % |
| 不滿意 | 9 2.8 % 64.3 % |
23 7.1 % 26.4 % |
41 12.6 % 31.8 % |
61 18.7 % 27.5 % |
72 22.1 % 32.9 % |
69 21.2 % 27.5 % |
38 11.7 % 24.4 % |
13 4 % 31.7 % |
326 100 % 29.1 % |
| 滿意 | 2 0.5 % 14.3 % |
47 11.2 % 54 % |
63 15.1 % 48.8 % |
94 22.5 % 42.3 % |
63 15.1 % 28.8 % |
80 19.1 % 31.9 % |
57 13.6 % 36.5 % |
12 2.9 % 29.3 % |
418 100 % 37.4 % |
| 非常滿意 | 1 1 % 7.1 % |
4 4 % 4.6 % |
8 8 % 6.2 % |
20 20 % 9 % |
22 22 % 10 % |
27 27 % 10.8 % |
14 14 % 9 % |
4 4 % 9.8 % |
100 100 % 8.9 % |
| Total | 14 1.3 % 100 % |
87 7.8 % 100 % |
129 11.5 % 100 % |
222 19.8 % 100 % |
219 19.6 % 100 % |
251 22.4 % 100 % |
156 13.9 % 100 % |
41 3.7 % 100 % |
1119 100 % 100 % |
| χ2=53.283 · df=21 · Cramer's V=0.126 · Fisher's p=0.000 | |||||||||
save(data, file="dataQ6.rda") 從圖表閱讀可以發現
整體上,「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合計約為54%(29.1% + 24.6%),而「滿意」與「非常滿意」則約 46%(37.4% + 8.9%)。
平均分數落在中位點以下(2.34),此種情況顯示民眾對現實層面的民主運作現況的評價偏保留或略不滿。這與前述 Q5「制度層面支持」的結果不同,民眾在認知上支持民主政治;但對實際表現較為不滿。
簡而言之,不同世代在民主政治實行滿意度上確實存在差異。年輕族群普遍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與信任,而中高齡族群則偏向不滿與懷疑。
這種差異顯示台灣民眾對民主的「理念支持」雖呈現高度一致,但對其「治理表現」的評價則分歧較大。世代間的政治經驗與社會化背景,可能正是形成此落差的重要因素,可以在後續的研究中作為探討。
3、以Q7(現行台灣民主政治未來所持態度)、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台灣政體的未來展望
tab_xtab(data$Q7,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請問您對臺灣民主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悲觀還是樂觀?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非常悲觀 | 1 0.4 % 9.1 % |
12 5.3 % 13.6 % |
16 7.1 % 12.8 % |
42 18.7 % 19.3 % |
46 20.4 % 21.9 % |
62 27.6 % 24.4 % |
36 16 % 24.2 % |
10 4.4 % 26.3 % |
225 100 % 20.6 % |
| 悲觀 | 7 2.1 % 63.6 % |
31 9.1 % 35.2 % |
48 14.2 % 38.4 % |
68 20.1 % 31.2 % |
64 18.9 % 30.5 % |
73 21.5 % 28.7 % |
37 10.9 % 24.8 % |
11 3.2 % 28.9 % |
339 100 % 31 % |
| 樂觀 | 2 0.5 % 18.2 % |
40 9.8 % 45.5 % |
52 12.7 % 41.6 % |
89 21.7 % 40.8 % |
74 18 % 35.2 % |
87 21.2 % 34.3 % |
55 13.4 % 36.9 % |
11 2.7 % 28.9 % |
410 100 % 37.5 % |
| 非常樂觀 | 1 0.8 % 9.1 % |
5 4.2 % 5.7 % |
9 7.6 % 7.2 % |
19 16 % 8.7 % |
26 21.8 % 12.4 % |
32 26.9 % 12.6 % |
21 17.6 % 14.1 % |
6 5 % 15.8 % |
119 100 % 10.9 % |
| Total | 11 1 % 100 % |
88 8.1 % 100 % |
125 11.4 % 100 % |
218 19.9 % 100 % |
210 19.2 % 100 % |
254 23.2 % 100 % |
149 13.6 % 100 % |
38 3.5 % 100 % |
1093 100 % 100 % |
| χ2=32.583 · df=21 · Cramer's V=0.100 · Fisher's p=0.053 | |||||||||
save(data, file="dataQ7.rda") 由圖而知
20–39歲族群:「樂觀」與「非常樂觀」比例合計約 50–55%,明顯高於悲觀者。
50歲以上族群:「非常悲觀」與「悲觀」比例增加到 40–50%,尤其在 60–69 歲族群中「非常悲觀」達 27.6%。
70歲以上的族群中,悲觀比例依然偏高,反映高齡者對政治未來的不確定感較強。
整體而言,年輕世代對民主的未來相對樂觀,中老年世代則偏悲觀,顯示台灣社會在不同代際間對民主發展的信任感有所分歧。這顯示台灣社會的民主信心雖非盲目樂觀,更迫切的期盼具有更穩定的基礎。年輕世代的樂觀態度 可能與他們成長於民主常態化環境有關;中老年世代的悲觀 則可能受到政黨競爭、社會對立與政治疲勞等因素影響。
此外,這樣的結果與 H1 假設一致:越年輕的世代對民主制度的信任與認同越高。
對應假設H2:「傾向親美與親中的互動行為存在世代差異」。
4、以Q17(親中情感溫度)、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台灣與中國互動的態度
tab_xtab(data$Q17,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中國大陸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 1 1.2 % 8.3 % |
4 4.9 % 4.4 % |
8 9.8 % 6 % |
12 14.6 % 5.4 % |
8 9.8 % 3.6 % |
20 24.4 % 8.1 % |
23 28 % 16.4 % |
6 7.3 % 21.4 % |
82 100 % 7.5 % |
| 1 | 0 0 % 0 % |
1 3.4 % 1.1 % |
4 13.8 % 3 % |
7 24.1 % 3.1 % |
4 13.8 % 1.8 % |
7 24.1 % 2.8 % |
6 20.7 % 4.3 % |
0 0 % 0 % |
29 100 % 2.6 % |
| 2 | 0 0 % 0 % |
4 10 % 4.4 % |
1 2.5 % 0.7 % |
8 20 % 3.6 % |
6 15 % 2.7 % |
12 30 % 4.8 % |
9 22.5 % 6.4 % |
0 0 % 0 % |
40 100 % 3.6 % |
| 3 | 1 1.1 % 8.3 % |
8 8.9 % 8.8 % |
13 14.4 % 9.7 % |
13 14.4 % 5.8 % |
16 17.8 % 7.3 % |
24 26.7 % 9.7 % |
15 16.7 % 10.7 % |
0 0 % 0 % |
90 100 % 8.2 % |
| 4 | 0 0 % 0 % |
4 6.8 % 4.4 % |
9 15.3 % 6.7 % |
19 32.2 % 8.5 % |
7 11.9 % 3.2 % |
16 27.1 % 6.5 % |
3 5.1 % 2.1 % |
1 1.7 % 3.6 % |
59 100 % 5.4 % |
| 5 | 6 1.5 % 50 % |
38 9.5 % 41.8 % |
52 13 % 38.8 % |
93 23.2 % 41.7 % |
96 23.9 % 43.6 % |
71 17.7 % 28.6 % |
38 9.5 % 27.1 % |
7 1.7 % 25 % |
401 100 % 36.6 % |
| 6 | 1 0.7 % 8.3 % |
13 9.6 % 14.3 % |
14 10.4 % 10.4 % |
25 18.5 % 11.2 % |
33 24.4 % 15 % |
31 23 % 12.5 % |
14 10.4 % 10 % |
4 3 % 14.3 % |
135 100 % 12.3 % |
| 7 | 2 1.9 % 16.7 % |
10 9.7 % 11 % |
19 18.4 % 14.2 % |
24 23.3 % 10.8 % |
19 18.4 % 8.6 % |
17 16.5 % 6.9 % |
9 8.7 % 6.4 % |
3 2.9 % 10.7 % |
103 100 % 9.4 % |
| 8 | 1 1.2 % 8.3 % |
7 8.2 % 7.7 % |
8 9.4 % 6 % |
10 11.8 % 4.5 % |
21 24.7 % 9.5 % |
24 28.2 % 9.7 % |
11 12.9 % 7.9 % |
3 3.5 % 10.7 % |
85 100 % 7.8 % |
| 9 | 0 0 % 0 % |
1 7.7 % 1.1 % |
1 7.7 % 0.7 % |
1 7.7 % 0.4 % |
4 30.8 % 1.8 % |
4 30.8 % 1.6 % |
1 7.7 % 0.7 % |
1 7.7 % 3.6 % |
13 100 % 1.2 % |
| 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 0 0 % 0 % |
1 1.7 % 1.1 % |
5 8.5 % 3.7 % |
11 18.6 % 4.9 % |
6 10.2 % 2.7 % |
22 37.3 % 8.9 % |
11 18.6 % 7.9 % |
3 5.1 % 10.7 % |
59 100 % 5.4 % |
| Total | 12 1.1 % 100 % |
91 8.3 % 100 % |
134 12.2 % 100 % |
223 20.3 % 100 % |
220 20.1 % 100 % |
248 22.6 % 100 % |
140 12.8 % 100 % |
28 2.6 % 100 % |
1096 100 % 100 % |
| χ2=111.683 · df=70 · Cramer's V=0.121 · Fisher's p=0.000 | |||||||||
save(data, file="dataQ17.rda") 將0-10情感溫度量表進而區分三種程度討論如下
「中間取向(4–6分)」的比例最高,約佔 54.4%;
「傾向疏遠(0–3分)」佔 21.9%;
「傾向密切(7–10分)」佔 23.7%。
20–39歲族群中,選擇「疏遠」的比例較高,顯示年輕人對中國互動態度較為保守與防衛。
50歲以上族群中,選擇「密切」的比例逐漸上升,尤其是 60–69 歲與 70–79 歲族群中,「7分以上」的比例達到 約 20–25%,顯示部分中老年族群仍支持維持經濟與文化上的交流。
80歲以上族群雖樣本數較少,但整體仍呈現偏向「中立或密切」的趨勢。
整體而言,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希望與中國保持距離,越年長的世代越可能接受較密切往來。
這樣的分化反映出政治社會化歷程的影響——年輕世代多成長於民主化與兩岸緊張的時期,對中國的政治體制與威脅認知較高;
而中老年世代經歷過開放交流與經濟往來的階段,對兩岸關係的理解相對務實。
結果與假設 H2 相符,顯示世代因素確實影響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親近態度。
5、以Q18(親美情感溫度)、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台灣與中國互動的態度
tab_xtab(data$Q18,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我們社會上常常有人討論臺灣要如何跟美國互動,如果用0來表示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用10表示應該愈密切愈好,請問0?10您會給多少?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疏遠愈好 | 0 0 % 0 % |
0 0 % 0 % |
0 0 % 0 % |
3 12.5 % 1.3 % |
5 20.8 % 2.3 % |
9 37.5 % 3.6 % |
5 20.8 % 3.5 % |
2 8.3 % 6.9 % |
24 100 % 2.2 % |
| 1 | 0 0 % 0 % |
0 0 % 0 % |
3 30 % 2.2 % |
1 10 % 0.4 % |
0 0 % 0 % |
3 30 % 1.2 % |
2 20 % 1.4 % |
1 10 % 3.4 % |
10 100 % 0.9 % |
| 2 | 0 0 % 0 % |
0 0 % 0 % |
0 0 % 0 % |
0 0 % 0 % |
5 35.7 % 2.3 % |
3 21.4 % 1.2 % |
5 35.7 % 3.5 % |
1 7.1 % 3.4 % |
14 100 % 1.3 % |
| 3 | 1 3.1 % 7.7 % |
1 3.1 % 1.1 % |
4 12.5 % 3 % |
4 12.5 % 1.8 % |
8 25 % 3.7 % |
9 28.1 % 3.6 % |
2 6.2 % 1.4 % |
3 9.4 % 10.3 % |
32 100 % 2.9 % |
| 4 | 0 0 % 0 % |
3 9.7 % 3.3 % |
4 12.9 % 3 % |
9 29 % 4 % |
3 9.7 % 1.4 % |
7 22.6 % 2.8 % |
3 9.7 % 2.1 % |
2 6.5 % 6.9 % |
31 100 % 2.8 % |
| 5 | 8 2.2 % 61.5 % |
25 6.7 % 27.5 % |
39 10.5 % 29.1 % |
77 20.7 % 33.9 % |
94 25.3 % 43.1 % |
84 22.6 % 33.7 % |
44 11.8 % 31.2 % |
1 0.3 % 3.4 % |
372 100 % 33.8 % |
| 6 | 0 0 % 0 % |
11 8 % 12.1 % |
23 16.8 % 17.2 % |
28 20.4 % 12.3 % |
22 16.1 % 10.1 % |
34 24.8 % 13.7 % |
14 10.2 % 9.9 % |
5 3.6 % 17.2 % |
137 100 % 12.4 % |
| 7 | 1 0.6 % 7.7 % |
22 13 % 24.2 % |
24 14.2 % 17.9 % |
44 26 % 19.4 % |
29 17.2 % 13.3 % |
37 21.9 % 14.9 % |
11 6.5 % 7.8 % |
1 0.6 % 3.4 % |
169 100 % 15.3 % |
| 8 | 2 1.2 % 15.4 % |
21 12.8 % 23.1 % |
22 13.4 % 16.4 % |
31 18.9 % 13.7 % |
33 20.1 % 15.1 % |
30 18.3 % 12 % |
21 12.8 % 14.9 % |
4 2.4 % 13.8 % |
164 100 % 14.9 % |
| 9 | 0 0 % 0 % |
2 6.2 % 2.2 % |
2 6.2 % 1.5 % |
9 28.1 % 4 % |
7 21.9 % 3.2 % |
8 25 % 3.2 % |
3 9.4 % 2.1 % |
1 3.1 % 3.4 % |
32 100 % 2.9 % |
| 臺灣跟美國的互動應該愈密切愈好 | 1 0.9 % 7.7 % |
6 5.1 % 6.6 % |
13 11.1 % 9.7 % |
21 17.9 % 9.3 % |
12 10.3 % 5.5 % |
25 21.4 % 10 % |
31 26.5 % 22 % |
8 6.8 % 27.6 % |
117 100 % 10.6 % |
| Total | 13 1.2 % 100 % |
91 8.3 % 100 % |
134 12.2 % 100 % |
227 20.6 % 100 % |
218 19.8 % 100 % |
249 22.6 % 100 % |
141 12.8 % 100 % |
29 2.6 % 100 % |
1102 100 % 100 % |
| χ2=134.592 · df=70 · Cramer's V=0.132 · Fisher's p=0.000 | |||||||||
save(data, file="dataQ18.rda") 20–39歲族群分數高集中在 6–8 分區間,「應該密切」比例明顯較高。
50歲以上族群分數分布較分散,但仍有高比例在 5–7 區間,顯示態度仍偏正向。
70歲以上族群出現較多中間(5)與略低分者(3–4),顯示高齡者對親美態度相對保守。
相比上一題所檢測對中國的態度,巧妙的呈現相對的結果,年輕世代對美國的信任與好感相對較高,顯示他們將美國視為台灣安全與民主價值的重要夥伴;而年長世代則相對保守,顯示政治社會化經驗與國際局勢變遷對態度形成的深遠影響。總體來說台灣民眾普遍支持與美國維持密切互動,不同世代之間的親美程度雖有顯著差異,但屬漸進式而非對立型。
綜上所述,H2 檢證結果支持假設。
年輕族群表現出更強烈的民主認同與親美傾向,並對中國態度相對警惕;年長族群則顯示務實與經驗導向,對兩岸互動仍保留一定開放性。
這種世代間的差異不僅反映政治社會化過程的影響,也象徵台灣社會在國際認同上的動態轉型。
6、以Q23(國族認同)、Q24(抽樣世代分佈),檢視世代間對台灣與中國互動的態度
# 其數據為Q25
tab_xtab(data$Q25, data$generation,
show.row.prc = TRUE, # 顯示列百分比
show.col.prc = TRUE, # 顯示欄百分比
show.na = FALSE, # 不顯示無效值(預設)
show.legend = FALSE, # 不顯示圖示(預設)
show.exp = FALSE, # 不顯示期望值 (預設)
show.cell.prc = FALSE, # 不顯示細格的百分比 (預設)
tdcol.col = "gray", # 將欄百分比顏色改為灰色 (預設為綠色)
tdcol.row = "brown" # 將列百分比顏色改為褐色 (預設為藍色)
)| 在我們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是「臺灣人」,也有人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有人說都是。請問您認為您自己是「臺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 | generation | Total | |||||||
|---|---|---|---|---|---|---|---|---|---|
| 未滿20 | 20–29 | 30–39 | 40–49 | 50–59 | 60–69 | 70–79 | 80以上 | ||
| 臺灣人 | 7 1 % 58.3 % |
62 8.9 % 69.7 % |
99 14.3 % 73.3 % |
139 20.1 % 63.8 % |
102 14.7 % 47 % |
146 21.1 % 54.5 % |
108 15.6 % 64.7 % |
30 4.3 % 65.2 % |
693 100 % 60.2 % |
| 都是 | 5 1.2 % 41.7 % |
27 6.3 % 30.3 % |
36 8.5 % 26.7 % |
78 18.3 % 35.8 % |
111 26.1 % 51.2 % |
108 25.4 % 40.3 % |
50 11.7 % 29.9 % |
11 2.6 % 23.9 % |
426 100 % 37 % |
| 中國人 | 0 0 % 0 % |
0 0 % 0 % |
0 0 % 0 % |
1 3 % 0.5 % |
4 12.1 % 1.8 % |
14 42.4 % 5.2 % |
9 27.3 % 5.4 % |
5 15.2 % 10.9 % |
33 100 % 2.9 % |
| Total | 12 1 % 100 % |
89 7.7 % 100 % |
135 11.7 % 100 % |
218 18.9 % 100 % |
217 18.8 % 100 % |
268 23.3 % 100 % |
167 14.5 % 100 % |
46 4 % 100 % |
1152 100 % 100 % |
| χ2=67.366 · df=14 · Cramer's V=0.171 · Fisher's p=0.000 | |||||||||
save(data, file="dataQ25.rda") 從整體分布來看,受訪者中有 60.2% 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37.0% 表示「兩者都是」,僅 2.9% 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顯示台灣社會的主流國族認同已明顯傾向「以台灣為主」,而「兩者都是」的混合認同雖仍有一定比例,但「中國人」單一認同已極為少數。
20–39歲族群中,「台灣人」比例達 70–73%,
「都是」僅約 26–30%,幾乎無人選「中國人」。40–59歲族群中,「都是」比例顯著上升至 36–51%,
「台灣人」比例下降至約 47–64%。60歲以上族群中,「都是」與「中國人」的比例持續上升,
特別是 70–79歲族群中有 42.4% 選「中國人」,
顯示高齡世代仍存在較強的中國身分認同。即是越年輕的世代越強烈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越年長的世代越傾向維持雙重認同或中國認同。符合H3所假設,不同世代對於「台灣人」、「中國人」「兩者都是」的認同,存在世代差異。
三、假設檢證
在探討台灣民眾的民主認同與制度信任之前,首先觀察三題相關指標:對民主制度本身的看法(Q5)、對民主政治實際運作的滿意度(Q6),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待(Q7)。
在 Q5「民主也許會有問題,但還是一個最好的制度」中,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加權後的結果顯示,約有八成民眾肯定民主制度,平均分數約為 3.18(四分制)。這反映出台灣社會整體對民主理念的高度支持,即使民眾意識到制度可能存在缺陷,仍普遍認為民主是最理想的政治型態。
進一步觀察 Q6「整體而言,您對目前台灣民主政治實行的情形滿不滿意?」與 Q7「您對台灣民主政治未來的發展是悲觀還是樂觀?」的結果,民眾整體態度仍偏向正面。加權後約有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滿意或樂觀,平均分數分別為 3.0 與 2.9。這顯示多數人對台灣目前的民主運作表現感到滿意,也對未來的發展保持信心。
整體來看,台灣民眾在民主價值、制度滿意度與發展期待三個層面都展現出穩定且正向的態度。雖然部分群體對民主制度仍有保留或不滿,但整體傾向仍以支持與信任為主,顯示民主體制在台灣社會中已形成相對穩固的共識。
綜合 Q17 與 Q18 的結果可看出,台灣民眾整體上對外部互動抱持「對美友好、對中謹慎」的傾向。年輕世代更傾向親美,而年長世代的態度則相對保守。這種世代間的差異,顯示國際政治觀感的形成與政治社會化經驗密切相關,也成為理解台灣民主與國際態度的重要觀察指標。
四、文獻探討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指的是國家之間透過外交、制度、軍事與科技合作所形成的互動網絡,其核心仍以「國家」為主要行為單位;相對地,全球化(globalization)則強調跨國企業、資訊、資金與人流超越國界的流動,是一種「去國家化」的現象。長期以來,國際體系中的互動往往在這兩種模式之間擺盪,取決於各國決策者對市場局勢與產業結構的回應。
近年來,美國的政治走向逐漸傾向以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為核心。自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以來,便可觀察到美國採取一系列「內向化」的政策取向,包括退出或弱化國際組織的參與、促進企業與製造業的本土回流(reshoring)、並加強對本土產業與勞動市場的保護與投資。此一策略雖以「重建國內競爭力」為名,卻也在全球供應鏈中產生連鎖效應——特別是對過去依賴美國市場的中下游代工產業與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形成了實質壓力與結構性不安,進一步引發區域經濟的波動與民心的焦慮。 這一連串保護市場的政策裡,關稅也是重要的運用手段,但相關研究指出,關稅的調整往往對自由市場造成雙向影響。像是Osang 與 Pereira(1996)論證,大多數情況下國家間提高關稅比例會使經濟成長在短期內明顯下降;而王騰坤與黃子庭(2006)則指出,徵收關稅會導致進口數量減少,進而使外匯需求下降,最終造成本國貨幣比價上升,影響出口競爭力。由此可知,關稅調整若僅追求單一效果(如保護本土產業),長期而言可能反而損及實際經濟利益,破壞原有的進出口平衡,並對整體國際經濟互動產生連鎖衝擊。
承接前述關於美國經濟民族主義與關稅調整對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性影響,台灣作為高外貿依存的經濟體,其產業鏈與美國市場的緊密連結,使其在「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與「再國家化」(re-nationalization)的趨勢下,成為最早受波及的區域之一。特別是在美國推動「川普關稅2.0」或相關政策升級的情境中,台灣多項出口導向產業將面臨直接壓力與結構性重整的挑戰。 具體而言,受影響的產業主要有五項: (1)鋼鐵與鋼製品:台灣鋼材出口以成品鋼、扁材與長材為主,若美方課徵高額關稅,短期內難以吸收或轉嫁成本,直接削弱價格競爭力,並將推升下游產業如機械製造、汽車組裝與營建工程的生產成本。 (2)機械與設備:精密機械、泵浦與壓縮機等高技術含量產品,是台灣中小企業的重要出口項目。由於其價格彈性低,客戶對單價變動敏感,若加徵超過10%的關稅,勢必重創出口訂單與國際市占率。 (3)電機與ICT設備:儘管部分核心晶片可列入關稅豁免,但伺服器、感測器與電源模組等零組件仍受波及。稅率提升將推高整體採購與組裝成本,削弱台灣在全球電子供應鏈的核心地位。 (4)車輛及零件:台灣雖非傳統汽車出口國,但在電動自行車與車用零組件方面具全球競爭優勢。若美方取消優惠稅率,將使台灣企業在與歐洲、日本及越南競爭時處於不利位置。 (5)橡膠製品:包括輪胎、密封件與軟管等關鍵零件,若同時面臨加徵關稅與反傾銷調查,台灣廠商將承受雙重壓力,且須與東南亞低成本業者競爭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劉憶如、楊永明、張五岳與劉大年(2025)提出五項戰略方向,作為台灣回應全球經濟重組的中長期路徑: (1)出口市場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市場(如中國或美國)的依賴,強化東南亞、印度及中東市場開發。 (2)供應鏈重組與本地化:建立區域性供應鏈體系,降低對高風險品項的外部依存度。 (3)產業升級與科技自主:強化高階製造與晶片設計能力,培養自有品牌,提升附加價值。 (4)制度韌性與政策整合:結合財政、外貿、勞動與產業政策,建立整合性的抗壓體系。 (5)靈活外交與談判戰略:積極參與區域經貿協定(如CPTPP、IPEF),強化談判主動權與制度性安全。 整合來說美國關稅策略的升級不僅改變全球貿易結構,也考驗著台灣如何在地緣經濟再編中找到新的定位。
台灣未來的挑戰不僅在於市場重新分配,更在於如何在國際化與自主化之間取得動態平衡,以維持產業鏈穩定與經濟韌性。 也因此從近年民意調查結果可發現,台灣社會在面對美國對外政策轉向與國際經濟秩序重組時,呈現出一種審慎而矛盾的心理態度。比如據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2025)的「台灣民心動向調查」顯示,在川普可能展開第二任期的背景下,36.9%的受訪者認為美台關係將「維持不變」,而28.0%則擔心會「變差」,明顯高於認為「會變好」的12.1%。這顯示多數民眾對未來的雙邊關係抱持觀望態度,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國際局勢變化的敏感與不安。
二、台灣民眾對民主態度與治理正當性認同(待整理)
民主公民理論(Democratic Citizenship)
該理論認為政體合法性源自政府回應性與制度信任。為最基礎的公民參與討論模型
批判性公民理論(Critical Citizenship)
其指自由、現代價值導向的公民會較具批判性,對政權支持較低。
社會順從理論(Social Conformity)
其主張社會價值一致性與經濟評價偏誤會影響體制支持。
哈伯馬斯曾言公共領域乃民主的土壤,公共領域若不存在,民主也無從產生,而唯有真正的暢通平等的溝通(民主的溝通),才有機會達成共識,進一步民主的公共政策
政治效能感回饋性:
政治效能感這個詞彙初次使用是由 Angus Campbell、Gerald Gurin 和 WE Miller 在分析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選民的行為和態度時,他們將其定義為「個人行動確實或可能對政治進程產生影響的感覺」。再細分成內部效能與外部效能,前者是指相信社會中的個人能夠理解政治並加入、參與政治的討論;外部效能則是檢視國家政府能否回饋公民的政治需求。公民可以透過日常的公民運動參與,選舉、罷免、創制及服公職,抑或在日常生活與社群媒體裡分享政治意見,繼表達之後所感受到的回饋即為效能感,一個良善循環政治系統能有效率的接收和回應。在本研究中清理Q5-11題,檢視受訪民眾對於民主價值的定義與認知,延伸出對台灣目前民主政治在公共事務上運行的看法,在檢核政治效能感下而認為民主政治施行為樂觀抑或悲觀,咎其原因,並從這些可能性的理由展望未來。
五、限制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1、期刊
Huang, M.-H., Chu, Y.-h., & Chang, Y.-t. (2013). Popular understandings of democracy and regime legitimacy in East Asia.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9(1), 147–171.
Gries, P. H., & Su, J. (2013). Taiwanese views of China and the world: Party identification, ethnicit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3(1), 35–60. https://doi.org/10.1017/S1598240800008211
蕭怡靖(2004)。〈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選舉研究》,21(2),1–42。
Hsiao, Y.-C. (2004).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mong Taiwanese citizens through the party feeling thermometer. Election Studies, 21(2), 1–42.
Lai, C. (2018). Dancing with the wolf: Securitizing China–Taiwan trade in the ECFA debate and beyond. Asian Security, 14(2), 140–158. https://doi.org/10.1080/14799855.2017.1321097
Huang, D. W. F., & Wu, W.-C. (2023). Taking sides with the US against China?—An analysis of the Taiwanese choice. In Taiwan and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Sino–US Relations (pp. 275–305).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003296519-14
2、論壇與網站
研究小編(2025年8月1日)。〈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是什麼?對台灣可能有4個影響!【川普政策整理】〉。永豐金證券風雲學堂。取自:https://www.sinotrade.com.tw/
遠見民意研究中心(2024年12月26日)。〈2025民心動向調查〉。遠見雜誌(gvsrc觀點專欄)。取自:https://www.gvm.com.tw/
王妙琴(2025年6月5日)。〈川普關稅戰升級 台灣產業鏈首當其衝──四專家點出三大風險五大轉型路線〉。《工商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money
徐遵慈(2020年4月16日)。〈美中貿易戰的進展、回顧與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取自:https://www.cier.edu.tw/
舒克拉(Archana Shukla)(2025年5月6日)。〈受中美貿易戰波及,印度正憂慮中國傾銷商品〉。BBC中文網。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