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作業一

Author

WU, JIA-YAN

台灣民眾對公部門不信任之態度研究

研究動機與問題

遠見雜誌2024年台灣社會信任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最不信任角色的前五名包含新聞記者、立法委員、法官、縣市議員與中央部會首長(遠見,2024)。造成民眾對公部門產生不信任感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例如自身與公部門的互動經驗、從媒體或人際關係中所接收到的政治相關訊息、以及日常生活中對社會現況的感知等。這些資訊提供線索以評價政府與公部門,形成對政府與公部門的態度。不信任感不僅是對政黨、政治人物的不滿,對公部門的不信任也將危及對整體民主制度的信任。

就媒體而言,早期民眾對公部門的不信任,常源於電視新聞所播報的政治衝突或負面事件,例如立法院的肢體衝突畫面、對司法判決的聳動報導,搭配「立院全武行、「恐龍法官」等貶抑稱呼,戲劇化地呈現政治與社會議題,逐漸形塑大眾對公部門與專業人員的負面印象,進而削弱大眾對制度與政府官員的信任。

立院全武行,圖片來源:聯合報

隨著科技發展與政治局勢的轉變,可能有更多其他不同的因素影響大眾對公部門的不信任感。過去民眾主要透過傳統媒體、政論節目接收政治相關資訊,如今社群平台與自媒體的興起,不同立場的意見領袖、KOL甚至是匿名帳號在網路上各據一方,甚至有境外資訊操弄問題,而人們則在演算法的資訊濾泡中接收訊息。在面對龐雜的資訊時,民眾難以分辨訊息的真偽。在碎片化的訊息中也不易全面了解政策或政治時事,以致可能對公部門產生全然不同的評判與態度。

除了媒體的影響以外,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也可能來自國內外的政治局勢,國內的政黨對立狀況、政策溝通不足、公部門效率問題,或是與他國的互動關係,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影響著人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本研究欲透過2024年TEDS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數據,分析探討不同族群結構與行為差異,對公部門不信任態度之相關性。

研究問題與資料描述

2024年TEDS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的數據包含對公部門信任程度的直接詢問,以及間接詢問信任度,像是施政表現、對特定事件(如疫情)的看法,整體瞭解台灣民眾對公部門的信任程度。另外,將從媒介使用習慣、政治涉入程度等個人行為、政治傾向、政治效能感、對中國的態度,以及基本人口統計數據等面向,瞭解不同族群對政府公部門的信任程度所存在何種差異。

-TEDS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官網

參考資料

新聞

高彬原(2021年4月9日)。〈【圖輯】照片看歷史/1991年 立院、國民大會同日都在打群架〉。《聯合報》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374929

遠見編輯部(2024年5月17日)。〈台灣人最相信誰?最新調查:「縣市首長」信任度勝過「總統」〉。《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