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的數據包含六個金融時間序列,資料區間為 2006-01-03 至 2025-07-15。下表詳細列出各變數的描述與其資料來源。
變數名稱 (Variable) | 描述 (Description) | 資料來源 (Source) |
---|---|---|
Oil_price | WTI 原油現貨價格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
gold_price | 黃金現貨價格 | Kaggle Dataset |
SPX_Close | S&P 500 指數 | Yahoo Finance |
USD_index | 美元指數 | Macrotrends |
US10Y | 10 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 | FRED API |
US2Y | 2 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 | FRED API |
會選擇這些變數的原因是想觀察這些常見的金融資產在不同分位數下且重大波動發生時,除了連結性的變化以外,市場是如何去做反應以及避險的。
在進行任何轉換之前,我們先觀察各資產的原始價格(或指數水準)走勢。為了更好地比較不同尺度的序列,我對價格與指數型數據取對數 (Log) 處理,而油價則保持其原始值(因為有負數資料)。
在進行數據轉換之前,我們先觀察原始數據的分配型態,下圖展示了各變數的直方圖、機率密度曲線(綠色實線)以及理論常態分佈(紅色虛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原始數據普遍呈現非常態分佈的特性。
圖3.1 原始資料分配圖
從圖 3.1 可以觀察到,原始水準數據的分佈普遍偏離常態分佈,這是典型的非定態時間序列特徵。
為了進行後續的 QVAR 模型分析,所有數據都已經過預處理,轉換為弱定態序列(價格型數據取對數報酬率,殖利率數據取一階差分),並移除了缺失值。
首先,載入處理好的弱定態數據,並預覽其前六筆紀錄。
Oil_price | gold_price | SPX_Close | USD_index | US10Y | US2Y |
---|---|---|---|---|---|
0.004742342 | 0.00000000 | 3.665964e-03 | -0.0052441949 | -0.01 | -0.03 |
-0.009507281 | -0.01681982 | 1.572046e-05 | 0.0007021464 | 0.00 | 0.01 |
0.022044665 | 0.02725989 | 9.355518e-03 | -0.0027465619 | 0.02 | 0.04 |
-0.010174620 | 0.01564113 | 3.649696e-03 | 0.0015514217 | 0.00 | 0.00 |
-0.002362764 | -0.01046169 | -3.566756e-04 | -0.0003574228 | 0.05 | 0.05 |
0.007854266 | 0.01137418 | 3.475497e-03 | -0.0027258027 | 0.03 | 0.03 |
經過差分處理後,我們檢視各變數的分配型態。下圖展示了差分後數據的直方圖、機率密度曲線(藍色實線)以及理論常態分佈(紅色虛線)。
圖4.1 差分資料分配圖
從圖 4.1 可以觀察到,經過差分處理後,雖然數據的定態性得到改善,但仍然呈現明顯的尖峰厚尾 (leptokurtic) 特徵,即相較於常態分佈,實際分佈在中心處更尖銳,且尾部更厚重。這種特性是金融資產報酬率的典型特徵,反映了極端事件發生的機率高於常態分佈的預期。
為了更直觀地觀察每個變數的動態變化,將各序列分別繪製成線圖。從圖中可以觀察到波動群聚 (volatility clustering) 的現象,即大的波動傾向於聚集在一起,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等時期。
相關係數矩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變數之間的線性關係強度與方向,我們分別計算原始數據和差分數據的相關係數矩陣,以觀察數據轉換前後變數間關係的變化。
表 6.1:原始資料相關係數矩陣
表 6.2:差分資料相關係數矩陣
相關係數矩陣解讀:
表 6.1 (原始資料):原始水準數據的相關係數普遍較高,這反映了非定態序列間的虛假相關 (spurious correlation),許多變數呈現高度正相關或負相關,但這可能僅是因為它們都具有時間趨勢,而非真正的經濟關聯。
表 6.2 (差分資料):經過差分/取報酬率後,相關係數大幅降低且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關係。此時的相關係數反映的是變數報酬率之間的共同變動關係,更適合用於後續的實證分析。
接下來,我們對「原始數據 (levels)」和「弱定態數據 (weak stationary)」分別進行詳細的敘述統計分析。這包括計算平均值、變異數、偏度、峰度,並進行一系列關鍵的統計檢定:
表 7.1:原始資料敘述統計與檢定 | |||||||
Variables | Mean | Variance | Skewness | Ex.Kurtosis | JB test | Q(20) | Q²(20) |
---|---|---|---|---|---|---|---|
Oil_price | 72.534*** | 462.308 | 0.18*** | -0.19*** | 34.72*** | 96233.34*** | 95568.90*** |
gold_price | 1432.603*** | 272,636.031 | 0.95*** | 1.71*** | 1391.82*** | 97942.42*** | 96033.05*** |
SPX_Close | 2509.386*** | 1,915,792.982 | 0.91*** | -0.20*** | 718.89*** | 100045.10*** | 98875.86*** |
USD_index | 105.753*** | 151.201 | 0.02 | -1.43*** | 436.60*** | 100846.29*** | 100778.52*** |
US10Y | 2.877*** | 1.250 | 0.17*** | -0.87*** | 182.80*** | 98966.47*** | 98597.37*** |
US2Y | 1.868*** | 2.776 | 0.72*** | -1.01*** | 662.49*** | 100507.91*** | 100109.55*** |
Mean, Skewness, Ex.Kurtosis 的虛無假設分別為 μ=0 , skew=0 , excess kurtosis=0 。 |
|||||||
顯著水準: *** p < 0.01, ** p < 0.05, * p < 0.1 |
表 7.2:定態資料敘述統計與檢定 | |||||||
平均數和變異數已轉換為報酬率表示 | |||||||
Variables | Mean | Variance | Skewness | Ex.Kurtosis | JB test | Q(20) | Q²(20) |
---|---|---|---|---|---|---|---|
Oil_price | 0.016 | 7.41 | 0.83*** | 32.59*** | 226197.32*** | 173.99*** | 4685.43*** |
gold_price | 0.036** | 1.18 | -0.32*** | 5.95*** | 7617.76*** | 26.05 | 997.44*** |
SPX_Close | 0.032* | 1.48 | -0.48*** | 13.33*** | 37960.08*** | 148.31*** | 6761.55*** |
USD_index | 0.003 | 0.11 | -0.03 | 4.60*** | 4489.15*** | 36.10** | 1916.82*** |
US10Y | 0.004 | 31.82 | -0.15*** | 3.04*** | 1977.12*** | 56.21*** | 1180.73*** |
US2Y | -0.008 | 25.84 | -0.49*** | 11.20*** | 26871.96*** | 75.65*** | 2330.34*** |
Mean, Skewness, Ex.Kurtosis 的虛無假設分別為 μ=0 , skew=0 , excess kurtosis=0 。 |
|||||||
顯著水準: *** p < 0.01, ** p < 0.05, * p < 0.1 |
表格解讀:
表 7.1 (原始資料):從 JB 檢定和 Q 檢定的 p-value 可以看出,所有原始序列都顯著地不服從常態分佈,並且存在高度序列相關。
表 7.2 (差分資料):經過差分/取報酬率後,大部分序列的 Q(20) 檢定依舊顯著,不過QQC研究方法可以接受變數有序列相關。另一方面,JB 檢定仍然顯著拒絕常態假設,這主要是由顯著的超額峰度 (Ex.Kurtosis) 造成的,即「厚尾現象」。同時,Q²(20) 檢定普遍顯著,強烈暗示了 ARCH 效應的存在,即波動群聚現象。
為了驗證數據的定態性,我們對原始數據和差分數據分別進行三種單根檢定:
這三種檢定的虛無假設互補,可以更全面地判斷序列的定態性。
表 8.1:原始數據單根檢定結果 | |||
ADF/PP 的 H₀ 為「有單根」,KPSS 的 H₀ 為「沒有單根」 | |||
變數 | ADF 檢定 | PP 檢定 | KPSS 檢定 |
---|---|---|---|
Oil_price | -2.911 | -15.539 | 5.081* |
gold_price | 0.538 | 0.994 | 28.857* |
SPX_Close | -1.125 | -4.562 | 40.609* |
USD_index | -2.889 | -13.263 | 39.225* |
US10Y | -1.498 | -4.711 | 9.506* |
US2Y | -1.665 | -3.113 | 8.133* |
ADF/PP: *** p < 0.01, ** p < 0.05, * p < 0.1 (代表拒絕 H₀,序列平穩)。 | |||
KPSS: * 代表在 5% 水準上拒絕 H₀ (即序列不平穩)。 |
表 8.2:差分數據單根檢定結果 | |||
ADF/PP 的 H₀ 為「有單根」,KPSS 的 H₀ 為「沒有單根」 | |||
變數 | ADF 檢定 | PP 檢定 | KPSS 檢定 |
---|---|---|---|
Oil_price | -15.295** | -5307.878** | 0.052 |
gold_price | -17.280** | -4980.314** | 0.153 |
SPX_Close | -17.094** | -5558.385** | 0.184 |
USD_index | -16.281** | -5049.590** | 0.126 |
US10Y | -15.872** | -4903.886** | 0.262 |
US2Y | -15.533** | -5184.213** | 0.693* |
ADF/PP: *** p < 0.01, ** p < 0.05, * p < 0.1 (代表拒絕 H₀,序列平穩)。 | |||
KPSS: * 代表在 5% 水準上拒絕 H₀ (即序列不平穩)。 |
單根檢定結果解讀:
表 8.1 (原始數據):從 ADF 和 PP 檢定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原始序列無法拒絕「存在單根」的虛無假設(p-value > 0.05),顯示序列為非定態。同時,KPSS 檢定普遍拒絕「序列定態」的虛無假設,進一步確認了原始數據的非定態性。
表 8.2 (差分數據):經過差分/取報酬率後,ADF 和 PP 檢定普遍顯著,強烈拒絕「存在單根」的虛無假設,表明序列已達定態。同時,KPSS 檢定大多未出現星號,無法拒絕「序列定態」的虛無假設,只有US2Y可能有點問題。
本研究採用 Gabauer 和 Stenfors (2024) 提出的分位數對分位數連通性 (Quantile-on-Quantile Connectedness, QQC) 方法來分析系統內的風險溢出效應。此方法結合了分位數迴歸 (Quantile Regression) 與 Diebold and Yilmaz (2012, 2014) 的連通性框架,使其能夠捕捉在不同市場狀態(如熊市、牛市或正常時期)下的時變風險傳導機制。
QQC 方法的分析步驟如下:
QQC 分析始於估計一個 \(p\) 階的 QVAR 模型。此模型的核心在於它能同時評估系統中一個變數的分位數對另一個變數分位數的影響。其形式如下:
\[\mathbf{x}_t = \mu(\boldsymbol{\tau}) + \sum_{j=1}^p \mathbf{B}_j(\boldsymbol{\tau}) \mathbf{x}_{t-j} + \mathbf{u}_t(\boldsymbol{\tau}) \quad (1)\]
為了分析衝擊的傳播,模型會進行以下轉換:
基於縮放後的 GFEVD 矩陣,QVAR 系統的整體風險傳輸可量化為以下指標:
總體方向連通性 (Total Directional Connectedness):
淨總方向連通性 (Net Total Directional Connectedness):
調整後的總連通性指數 (Adjusted Total Connectedness Index, TCI):
\[ \text{TCI}_{\boldsymbol{\tau}}(F) = \frac{K}{K - 1} \sum_{i=1}^K S_{\text{gen, from } i \leftarrow \bullet, \boldsymbol{\tau}} \equiv \frac{K}{K - 1} \sum_{i=1}^K S_{\text{gen, to } i \to \bullet, \boldsymbol{\tau}} \quad \]
本介紹研究的參數設定如下:使用日資料,設定 5 種分位數 (0.05, 0.25, 0.5, 0.75, 0.95),變數個數為 K,VAR 落後期數 p=1,預測期數為 20 步,並採用 200 天的滾動窗口 (rolling window)。
在選擇一個特定的分位數組合後(例如,(τ1 = 0.95, τ2 = 0.05)),模型會從第 200 天的數據開始,每天計算出一個 K x K 的溢出矩陣 (spillover matrix),這個矩陣量化了在未來 20 天內,系統中一個變數的衝擊(例如,一個標準差的衝擊)對其他變數預測誤差變異數的貢獻,採用滾動窗口是為了更貼近現實金融市場隨時間變化的特性。
在這個溢出矩陣中,正對角線元素是該變數對自身的影響程度,而非對角線元素則是變數之間的互相影響(溢出)程度,其方向為「從資產 j (欄) 到資產 i (列)」,並從第 200 天開始,每滾動一次窗口就可以獲得一個溢出矩陣。
最後,將所有時間點上獲得的溢出矩陣進行平均,即可得到該分位數組合下的「平均連結性表」(QQC套件自帶),如下方案例所示,這張總表濃縮了在特定市場狀態下,各資產間平均的風險溢出狀況。
表 9.1:特定分位數組合下的平均連通性表
這張表的總體目標是量化一個金融系統中,各資產之間的風險(衝擊影響)傳遞有多強烈。整個表格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塊來理解。
區塊一:溢出矩陣 (Spillover Matrix) - 表格的核心
這是位於左上方 3x3
的核心矩陣,展示了兩兩資產間的衝擊貢獻度。
45.30
)
45.30
的意思是「原油價格未來預測誤差的變異數中,有 45.30%
是由它自身的歷史衝擊所解釋的」。27.11
)
區塊二:方向性溢出指標 (TO 和 FROM)
Oil_price
的 FROM = 27.11
(來自 gold) +
27.59
(來自 SPX) = 54.70
Oil_price
的預測誤差變異數中,有 54.70%
是來自於其他資產的衝擊,此值越高,資產脆弱性越高。Oil_price
的 TO = 27.96
(對 gold) +
28.53
(對 SPX) = 56.50
Oil_price
的衝擊,貢獻了系統中其他資產的波動。此值越高,資產的系統影響(風險)重要性越高。區塊三:其他連結性指標
Inc.Own - 我也不清楚這是什麼,並未查找到作者的解釋
NET (淨總方向連結度)
NET = TO - FROM
Oil_price
的 NET = 56.50
(TO) -
54.70
(FROM) = 1.80
NPT (淨配對連結度)
i
而言,計算有多少個資產 j
滿足
(i對j的溢出 - j對i的溢出) > 0
。Oil_price
的 NPT 為
2,代表它在淨值基礎上,對系統內另外 2 個資產產生了正向的淨溢出。cTCI / TCI (總連結指數)
FROM
(或TO
)的總和除以變數個數,因TCI會隨著系統中的變數數量增加而變大,故除以變數數量讓不同系統的TCI具有可比性。
(54.70 + 52.78 + 53.22) / 3
≈
53.57
最近一年內 QQC 方法的發展越發成熟,許多學者以 Gabauer 和 Stenfors (2024) 提出的 QQC 方法為基礎,對此方法的結果以及模型設置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以下是我發現可能適合的兩種研究方式,其一是 Wang et al. (2024) 的成對分析法,其二為 Arfaoui et al. (2025) 的全系統分析法。
這兩種分析方法的差別在於結果是否以「變數間成對討論」為主:
Wang (2024) 的成對分析法有以下幾個獨特之處和關鍵解讀重點:
Wang 等人 (2024) 的核心貢獻之一,是在一個多變數系統中,利用 QQC 框架來聚焦於成對連通性 (Pairwise Connectedness),同時將系統中的其他變數視為控制變數 (Control Variable)。
A. 內生系統的設置
傳統的成對分析通常只看兩個變數,忽略了其他市場的影響。而 Wang 的方法將所有 \(K=3\) 個變數(X102Y、美元、黃金)納入同一個 QVAR 模型中進行估計。這意味著:
圖10.1:全分位數組合下的平均連結性表(黃金對美元/控制變數:長短債利差)
圖10.2:全分位數組合下的平均連結性表(黃金對美元/控制變數:長短債利差)
QQC 方法最顯著的優勢在於能夠分析不同分位數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對於成對關係的解讀至關重要。Wang (2024) 的研究特別強調了兩種連通性之間的不對稱性 (Asymmetry):
A. 直接相關分位數 (Directly Related Quantiles)
B. 反向相關分位數 (Reversely Related Quantiles)
圖 10.3:直接與反向相關分位數連結度動態序列圖(黃金對美元/控制變數:長短債利差)
C. Wang (2024) 的核心發現
Wang 等人 (2024) 的主要實證發現強調了這種不對稱性:
目前程式已大致完成90%,只剩下變數組合迴圈未完全編寫完成。
Arfaoui 等人 (2025) 的研究採用了分位數對分位數連結性 (QQC) 的風險傳輸分析方法,探討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能源金屬、清潔能源與骯髒能源市場之間的波動性溢出 (Volatility Spillovers) 機制。
Arfaoui (2025) 的分析並非直接針對資產報酬率,而是針對市場的波動率 (Volatility),因此將重點置於風險傳輸 (Risk Transmission)。這項全系統分析的特殊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A. 波動率序列的輸入
在將數據導入 QQC 模型之前,研究人員首先透過 GARCH (1,1) 模型估算了系統中所有 \(K\) 個市場的條件波動率 (Conditional Volatilities) 序列,這些波動率序列隨後被作為 QVAR 模型 的內生變數向量 \(\mathbf{x}_t\),這種設定確保了研究的產出專注於市場不確定性或風險是如何在資產間傳播的。
B. 大規模系統的處理
該研究的系統包含 15 個不同的市場(\(K=15\)),涵蓋了能源金屬、清潔能源指數和骯髒能源資產。
C. 分位數對波動率的特定詮釋
由於分析目標是波動率,對分位數的詮釋必須遵循特定規則(論文中對於波動分位數的詮釋稍有不準確,以下為正確解讀):
因此,此方法的成果能夠精確地揭示市場在極度平靜、正常和極度動盪等不同風險狀態下的連通結構。
Arfaoui (2025) 的全系統分析產出了五類圖表,全面描繪了靜態結構和動態演變:
A. 網絡圖 (Pairwise Risk Transmission Networks)
這類圖表展示了在預先選定的特定靜態分位數組合下(例如中位數、極端低分位數或極端高分位數),整個 15 個市場網絡的風險傳輸結構,這些特定靜態分位數組合分別對應極度平靜市場、中位數波動市場及極端波動市場。圖上的箭頭深淺代表溢出強度,節點顏色則用於辨識同類型市場的變數,這些圖提供了一個直觀的特定狀態快照,說明在哪種市場期間內(例如 COVID-19 疫情期間),不同市場波動狀態下,哪些資產整體風險傳輸最緊密,也可以解讀為那些資產較為穩定或較為脆弱。
圖 12.1:全樣本靜態特定分位數組合風險網絡圖
圖 12.2:特定時期樣本靜態特定分位數組合風險網絡圖
B. 全系統平均總 TCI 熱力圖 (Averaged TOTAL Quantile-on-Quantile Risk Transmission)
圖 12.3:全分位數組合平均總連通性指數熱力圖(全系統)
C. 平均淨 TCI 熱力圖 (Averaged NET Quantile-on-Quantile Risk Transmission)
這類熱圖同樣是二維的,但其數值不是總連通性,而是顯示在特定分位數組合下,單一資產對整個系統的淨影響,顏色用於區分資產是淨衝擊發送者(正值)還是淨衝擊接收者(負值)。透過這張圖,可以分析特定市場(例如原油 WTI)在面對不同分位數的衝擊時,其角色的轉換:是在極端波動期 (高 \(\tau\)) 輸出風險,還是在市場平靜期 (低 \(\tau\)) 吸收風險。
圖 12.4:全分位數組合平均淨連通性指數熱力圖(全系統)
D. 動態 TCI 趨勢圖 (Time-Varying Total Risk Transmission)
這類圖表利用滾動窗口 (Rolling Window),將總連通性指數 (TCI) 或其差異在時間軸上連續繪製出來。
圖 12.5:特定分位數組合平均總連通性指數時序圖(灰底為特殊事件時期)
圖 12.6:直接與反向相關分位數連結度動態序列圖
E. 動態淨 TCI 熱力圖 熱力圖 (Time-Varying Net Risk Transmission)
圖 12.7:特定分位數組合動態淨連通性熱力圖
總結來說,Arfaoui 等人 (2025) 的全系統分析法,是透過 QQC 框架對大規模波動率網絡進行的詳盡剖析,特別強調了風險傳輸的不對稱性和條件依賴性,這對於評估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的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
目前程式已大致編寫完成(只剩圖片美觀性未完成,但不影響解讀),但我正考慮是否多加入一些變數,例如日圓、歐元、白銀、銅、不確定性指數、市場情緒指數等等,以更貼近現實市場的全貌,其中,不確定性指數、市場情緒指數雖然不是商品的一種,但有時候也會做為衝擊或風險來源。另外,我目前打算直接使用報酬率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