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会早就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对传统工作岗位的替代会产生新的失业。至于说哪方面的效果更大。蔡昉发现,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对就业岗位增加和减少的影响并不是同步的。存在时间差异和结构矛盾,即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时间周期比较长,短期内的新增岗位较少,同时带来的岗位损失短期内会比较大;另外就是新增岗位和岗位损失所对应的岗位并不是相同的,即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矛盾”,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存在。基于中国2012年至今的就业数据,蔡昉发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岗位损失逐年增加,且与新增岗位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为解决此负面影响,建议国家和个人都需要采取行动。国家要建立更完善的就业市场制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个体则需要提升自己在AI时代的人力资本水平。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对工人的替代,那么被替代的工人去哪里呢?
第一,“索洛生产率悖论”。
第二,“鲍莫尔成本病”。
第三,“阿西莫格鲁正确的AI”。阿西莫格鲁指出,AI在教育、医疗领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都属于“正确的”方向,可以少破坏岗位、多创造就业或者分享劳动生产率。
第四,“凯恩斯可能性展望”。
https://mp.weixin.qq.com/s/orhy-X_6Ts7cy1Ku0qv7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