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進行操場觀察前,我們的研究問題和目的應該聚焦於觀察學生在操場上的行為、互動方式以及操場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和情感表達。具體而言,我們可能關注的是: 學生如何在操場上互動,是否有社交規範或遊戲規則? 不同群體(如年齡、性別)的學生如何在操場上互動,是否存在階層或團體差異? 操場活動對學生情感、行為或人際關係有何影響? 觀察目標:聚焦於學生間的互動,如何形成社交圈,誰主導遊戲,是否有排擠或融合的現象。 觀察時間:選擇在學校休息時間進行觀察,這樣能捕捉到學生活躍的社交行為。 觀察角色:可能作為“完全觀察者”或“參與者觀察者”,避免過多干擾學生的自然行為。

  2. 1.46有人在拍照 1.47有人經過操場 1.47有人在樹底下聊天 1.48有人在梳頭髮 1.50我們走在操場上 1.52有人提著飲料經過操場 1.53一對情侶牽手經過操場 1.54一位外籍生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 1.57兩位觀察者在草皮上跳舞 1.58起風了 2.01兩位觀察者在操場散步 2.03有位同學尖叫了 她以為有毛毛蟲在她背上 2.04有人拖著行李箱前往文藻宿舍 2:09三位學生經過操場 2:11三隻八哥在跳舞 2:12一隻白頭翁在走操場 2:12有兩位女學生在跟鳥玩

  3. 社交圈與群體動態: 學生間的社交行為並非隨機發生,而是受到性別、年齡、興趣等因素的影響。某些社交規範和遊戲規則是無形的,能夠促成某些行為,但也會排斥其他行為,這對日後社會學或心理學研究中群體行為的分析非常有啟發。 觀察者的影響: 這次觀察中,我們發現當我接近某些群體時,學生的行為會有些微改變,尤其是當他們意識到我在觀察時,行為會變得更加拘謹。這提醒我們,作為觀察者需要謹慎處理自己的存在,盡量不打擾被觀察者。 遊戲與社會互動: 儘管操場上的遊戲看似簡單,但它實際上是學生社交互動的重要場域,能夠反映出更多社會規範和群體行為的細節。 這些經驗讓我們更了解如何進行未來的田野調查,尤其是在人際互動和社會行為方面。對於觀察報告的啟發是,如何將觀察的資料進一步分析,進而提出社會或文化上的見解。

knitr::include_graphics("D:/IMG_2416.jpeg")
## Warning in knitr::include_graphics("D:/IMG_2416.jpeg"): It is highly
## recommended to use relative paths for images. You had absolute paths:
## "D:/IMG_241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