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進行觀察前,你的思考重點為何?為什麼?這如何影響你們的規劃?→研究問題/目的為何?
在進行觀察前,我們的思考重點是確定研究問題/目的,例如「學生的上課情況如何?」或者「大學生的學習與就學狀況有何關聯?」這些問題能幫助我們聚焦觀察的對象與範圍。
我們選擇觀察教室內的學生與教師的上課互動,因為這能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可能揭示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例如學生的參與度、課堂結構等。
這樣的觀察結果能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學生學習的挑戰,並為未來的教育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2. 請分享你的觀察重點記錄(你觀察到什麼?)。
學生大半都很認真上課但也是有些許滑手機及聊天的狀況,不過不太影響課程及作業繳交狀態。 (如這節課需要同學選擇地點做觀察,大家幾乎很認真在選擇的地點觀察,所以多半不在教室)
3. 觀察記錄反思(這次的觀察經驗提供你什麼樣的反思?可以對於你日後進行研究/期末報告時有所啟發)。
觀察過程的挑戰
• 受環境影響,視線可能受阻,無法全面記錄所有學生行為。
• 學生行為自然分散,難以確保觀察結果的代表性,可能需更長期的觀察。
觀察結果的發現
• 學生參與度不一,有些積極討論,有些分心或使用電子設備。
• 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專注度,互動式教學能提升注意力,而純講授易讓學生走神。
• 教室環境(座位、音響設備等)可能影響學習體驗,後排學生參與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