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从一天开始,到一天结束, 都应该保持正念。专注于一切活动
- 意识到当下的状态
- 接受当下的状态
- 参与到当下的状态中
对所有的感情, 活动与欲望的整个演出,既不逃避,也不改变, 只是持续的观察他,无论是可爱,讨厌,美好或者可耻的, 都无所谓。 禅修者看着他本来的样子, 以及它改变你的样子。 如果你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聊的状态, 那就针对你的无聊进行禅修, 找出他的是什么感觉, 怎么样运作以及他由什么什么组成。 如果你的在愤怒, 你就正对怒气进行禅修, 发现怒气的机制, 不要闪躲。 如果你陷入情绪的深渊, 你就针对你的情绪进行禅修, 以一种客观与好奇的方式去研究它, 不要盲目的逃避它, 找出迷宫,记好出路。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一直保持在做禅修的状态, 他就可以在任何时刻达到觉悟。 最细微与最平常的认知都可能是引爆点: 月景,鸟叫,树林的风声。 认知到什么, 不如注意到那个认知重要。
五盖
五盖(Pañca Nīvaraṇāni)是佛教术语,指的是阻碍禅修和觉悟的五种障碍或遮蔽。这些障碍会妨碍修行者的内在发展和解脱。在禅修和冥想中,认识和克服五盖是至关重要的。五盖包括:
- 贪欲(Kāmacchanda):
- 贪欲是对感官享受的执着和渴求,包括对美味的食物、舒适的环境、愉悦的感受等的贪恋。这种贪欲会让修行者陷入物质欲望的泥沼,无法专注于内心修行。
- 嗔恚(Byāpāda):
- 嗔恚是愤怒、仇恨和不满的情绪,包括对他人或外界事件的愤怒和怨恨。这种嗔恚会使修行者的心灵充满负面情绪,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 昏沉(Thīna-Middha):
- 昏沉是指身心的懒惰、迟钝和困顿,包括困倦、倦怠和无精打采的状态。这种昏沉会使修行者的专注力减弱,无法保持清醒和警觉。
- 褢摩(Uddhacca-Kukkucca):
- 褢摩是指内心的不安和烦躁,包括焦虑、忧虑、犹豫和不安的情绪。这种褢摩会使修行者的内心不稳定,无法达到深度的冥想和平静。
- 疑(Vicikicchā):
- 疑是对修行道路和教义的怀疑和不确定,包括对自己修行的方向和方法的疑虑。这种疑惑会使修行者产生迷惑和困扰,无法坚定地前行于修行道路上。
这五种障碍常常被比喻为遮盖心灵的幕布,使修行者无法看清真实的内心和世界。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修行者需要培养正念、专注和智慧,逐渐净化心灵,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如何进行禅定
禅修的核心概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禅修的基础,指的是对当下体验的完全觉知。通过正念,我们学习关注当前的呼吸、感受、念头和环境,而不被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担忧所困扰。
专注(Concentration):专注是指将心思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对象,如呼吸、一个词句(咒语)、一个视觉点(比如烛光)或一种感觉。通过持续的专注练习,我们可以培养更深的定力(Samadhi)。
观照(Insight):观照或内观(Vipassana)是指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这种洞察帮助练习者理解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a)的真相,从而超越对自我和现象的执着。
无我(Anatta):无我或无自性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个体的“我”只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和恒常的本质。通过理解和体验无我,练习者可以减少自我中心的执着和苦恼。
慈悲(Compassion):慈悲心是禅修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不仅是对自己的关怀,也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通过培养慈悲心,练习者学会更加宽容、理解和善待自己和他人。
平等心(Equanimity):平等心是指在面对各种境遇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均衡,不被外界的顺境或逆境所动摇。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培养一种不偏不倚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迁。
当下(Present Moment):禅修强调活在当下,完全体验当前的每一刻,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通过专注于当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的宁静和满足。
止观(Samatha-Vipassana):止观是禅修中的两大支柱。止(Samatha)指的是通过专注练习达到心灵的平静,观(Vipassana)则是通过内观练习获得智慧和洞察。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禅修者的心灵成长。
禅定带来什么
去除你的五盖
当真实的正念被建立起来时, 自我的墙就会瓦解, 渴爱减少了, 防御和固执减少, 你会变得更加开放。你的生活经验都会改变, 你的经验变的鲜活, 意识感觉变得清晰明确。每一个消逝的时刻都独立而鲜明, 这些时刻不再被含混的漠视, 没有东西是被掩盖起来或者视为理所当然的。 你持续以正念和正知观察呼吸和每一个心理现象, 你感到越来越稳定, 心越来越牢固的停留在完全而单纯的当下经验上。
正念让你不受限
一旦你不受到你思维的限制,你就会变得比较清醒,依止在一个最单纯的觉知上(依止是指依靠或依赖某种对象或境界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这是一个简化和仓储部的觉知, 去除一切无关的细节。 他建立在当下活泼流动的基础上, 以显著的实相感觉为其特色。
你完全了解这是真实的,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 你清楚了解那些觉醒的时刻, 以及那些迷惘的时刻。 你看见自己正在以判断, 印象与个人意见扭曲实相。 你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 以及何时在做他。 对于遗失实相 的方式, 你越来越敏感, 并被吸引向简单客观的观点: 既不增加, 也不删减。
面对生命的无常, 我们以喜悦替代悲伤这个认知状态,一切都在流动, 没有必要为这个无常感到悲伤。
看清自己
那你持续观察自己, 你了解一切的因缘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 也察觉到一切心理, 感觉与情感之间紧密的关联。
你看见你的思维, 感觉和欲望, 你看看一切都以一种微妙的因果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你看见痛苦, 疾病 ,衰老与死亡的进展。 你惊讶的了解到, 这些恐怖的事情一点也不可怕,他们只是实相而已。 你了解的自己的你的欲望,痛苦从哪生起, 何时生起, 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你。
我是什么
体会生命的无常,苦与无我, 你找不到任何东西。 咋这个不断变化的无尽经验之流的心灵集合中脑, 你能找到的只是数不尽的客观过程。 没有固定的东西可以被发现, 一切都是过程。
你进入内观禅修的关键, 存在的三个特征(无常, 苦和无我) ,在概念枯竭时出现在眼前。 你清楚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人间苦的本质,以及无我的实相。 你惊觉到渴爱,执着于抗拒的虚假与无益。 在这个清明与纯净的关键时刻, 我们的有意识被转化。 自我消逝了, 只剩下无限相关的无我现象。 渴爱被熄灭了, 重担被解除了, 只剩下一种轻松的流动, 没有抗拒或有压力的痕迹。唯留下寂灭,涅槃和无生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