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初原因是,在豆瓣上搜到这本书的评价比较高。另外这是讲中国当代史的,同时又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即本书质量应该是很高,又是我感兴趣的领域,同时又兼具一定的学术性。
最近开始有意识地避免读包括小说在内的虚构类作品,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
读书的过程中,我尤其关注有关“三农”的论述,总体上这部分内容没有偏离我之前的想法。另外,最近《发展经济学》的课程正讲到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演变及思想流派。理论联系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我一直是结合发展经济学产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及时间节点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社会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基于理论变迁、面临的社会背景、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等引导学生思考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及不同流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当然,基于大家的熟悉程度,很多时候我会拿中国的当代历史及经济政策来做说明,让学生更有代入感。这本书写的正是对应的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这段历史,单纯把其中有关工业、农业发展的战略及相关政策单列出来,就足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思想流派的学术观点及相应政策主张。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该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印证了“事随时移”的想法,作者能够基于扎实的材料把不同时期的政策变迁背后的逻辑讲清楚,对于我这个半门外汉来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总体而言,五次选择背后的因素分别是对社会主义信仰的遵循、周围的具体环境的变化(包括国际和国内)、领导人个人/集体的意志。当然三类因素的影响大小I具体效果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不同人对三类影响的理解之不同构成了引起书后附录和网上评论中不同观点交锋背后的原因。根本原因则在于大家掌握的素材多寡不同,对相同素材赋予的权重不同。
具体内容方面,讲述了建国后的社会主义的五次选择,分析了其背后转向的原因。五次选择分别是实行新民主主义(1949-1952,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建立联合政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帮助农民发展合作,以发展生产力,三反、五反运动)、模仿苏联模式(1952-1956,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与新民主主义政策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导致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阶段,具体包括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担心”、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现代化发展之路选择,统购统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追寻赶超之路(1957-1961,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错误、中苏关系恶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引起大饥荒)、发动继续革命(1962-1977,对大跃进的反思(退却与分歧)及反修防修、通过“翻烧饼”防止官僚主义与利益集团板结倒退、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学说)、转向改革开放(1978-,始终坚持自主选择的原则,没有接受任何“一揽子”方案,诉诸改革实践而非某种理论逻辑)。
again,本人不是专门研究当代史的,但本书对这段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及变迁背后的解读可以为同学们理解《发展经济学》中相关的理论、观点、思想及其演变提供较为具体的素材,有助于训练其批判性思维能力。